close
「海角七號」有個非常漂亮的開場,那一句:「操你的台北!」,對我來說份量十足,得以帶出主角阿嘉的失落、挫敗,還有返家的鬱鬱寡歡。

面對鄉下老家的人事物,他多半不關心、不在乎、甚至有些瞧不起,可是,這個小鎮不斷散發出來的活力,還有強勁的生命力,在故事其他角色中開始發酵,最後,感染銀幕內外的你我他。



「海角七號」最大的驚喜在於:它絕對是台灣近期最好看的商業電影,熱鬧、門道兼顧,故事也能講的流暢。

它非常地有企圖心(商業面),故事用兩個不同時空的愛戀,作為主軸,互為對照。

期間,輔以多組人馬的不同經歷交互上演,有機車行夥計對老闆娘的暗戀、飯店女服務生一段沒有講明的悲傷過往、老想著上台演出的國寶級老伯、深藏不露的交通警察、努力打拼的小米酒販賣商.....。

每段故事都清新幽默或感傷地讓人叫好,而對白的編寫,也是近年國片裡,寫的最好的一次,有好幾次我都被生動自然的對白給逗得捧腹,真的,不誇張,是捧腹地笑。

演員的挑選,同樣經過細心考量,多位老牌演員上陣,穩定電影的基調,看看馬如龍飾演的恆春代表會主席,多有份量,不管是老粗的地頭蛇嘴臉,或是遙望眼前美麗海洋的輕聲感嘆,精準到位的演出都讓我內心啪啪啪啪鼓掌到手紅腫。

而多位音樂人共襄盛舉演出這麼一部結合音樂和文化傳承的作品,更是吸引年輕觀眾的重要關鍵,主角阿嘉由范逸臣飾演,其他的配角還包括糯米團的馬尿、神情落寞的林曉培、「轉吧!七彩霓虹燈」的夾子主唱小應、歌聲一流的民雄.....。

其中,最大最大的驚喜則是年紀一把的茂伯(林宗仁 飾演),太棒了,茂伯是國寶級北管音樂人,這是他第一次演出電影,但是演出極為自然、討喜、搶眼,我實在太愛茂伯這個角色,為了茂伯,我可以進戲院再看兩次「海角七號」,只為了多聽幾次茂伯幹剿地說:「幹,我是國寶耶!!!」!!!
我還喜歡「海角七號」劇本對於城鄉差距的細膩描寫、也喜歡導演對於愛情的寬大態度,比如說馬如龍和主角母親的戀情,那種理直氣壯的需求,我相當認同;或是阿應飾演的機車行夥計對於車行老闆娘的愛戀,並說出:兩男一女、三男兩女,數量的差異有關係嗎???(誰說愛情只能佔有???)

當然,我更喜歡導演對於文化傳承部份的關注,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一群人多方奔波,只為了組成一支音樂團體、只為了證明台灣的音樂有它的高度,希望年輕人不會一窩瘋崇拜外來文化(這部份的描述,不正呼應了目前國片面臨的窘境???)。

另外,所有我對於「練習曲」的失落,都在「海角七號」中找到了。「練習曲」裡的台灣,美則美矣,但老覺得少了點什麼,相對地「海角七號」呈現的台灣社會,則更為道地、實在。

尤其一場茂伯孫子的婚禮,全村老少同聚一堂的場面,大夥不斷敬酒、酒客台上唱KTV的文化、還有一群人醉到站不直的場景,哈哈哈哈,讓我想起小時候參加親戚婚禮或是廟會辦桌的時光,簡直是讓我進入時光隧道,重溫童年往事啊。

只是搬來台北這麼久的時間,我都快忘記這種台式婚禮文化、這樣辦桌的豪邁、還有這麼親密的人際關係。

從劇本到演員,「海角七號」確實是有意識、刻意操作商業、帶動商機的作品,而導演魏德聖先生亦證明自己有能力拍出好看又不落俗套的作品,對於魏導演,我舉大拇指稱讚,這真的是好看的電影。



然而,「海角七號」依然有它不足之處。

很可惜地,我不認為劇本主軸處理的夠好,尤其是那七封隔了六十年才寄到的情書,動人的力量並不強大。

一場60年前的中日異國戀曲,象徵著兩個不同民族的融合、象徵著愛情跨越戰火的偉大。這個梗確有它的力道,只是,我實在看不出這七封情書對主角阿嘉和日本女孩戀情的影響與關係????它除了對照同是異國戀情、以及兩個女孩有著同樣姓名的巧合外,還有其他的功能嗎???

阿嘉對於日本女孩的憐惜,其實來自女孩獨自一人在台灣生活的辛苦,這讓他想起自己在台北的挫敗所產生的移情作用;可是,前一代戀曲因為戰爭被迫分離的無奈、因為兩個國家的對立所產生的悲劇,並沒有跟現代的時空產生連結。

還沒看電影前,我以為情書和主角會有種奇妙的聯繫,可以讓觀眾在兩個不同時空中,看到同樣的壓抑、看到同樣的無奈、或是,同樣的喜悅和向上的力量。

少了不同時代的對照與呼應,就少了一點原本可以發揮、發展成史詩電影的潛力,可惜。
今年暑假有兩部國片讓我看得萬分動容,一部是「海角七號」,另一部就是「九降風」。

兩片雖然類型不盡相同,可是某方面卻又聲氣相通。

它們都是非常台灣的電影,裡面充斥的符號和文化,對於台灣觀眾的衝擊,一定要大於西方或其他國家的觀眾。

它們的角色都相當地多,「九降風」講的是九個年輕人的故事,而「海角七號」視野更大,大大小小的角色全部寫出來,少說也有十來個。

另外,它們都有一個自然現象連結著每個角色們,在「九降風」中,新竹的九降風吹撫過每顆落寞的年輕心靈;而「海角七號」則用了彩虹的美景,橫跨新舊世代的鄉愁與愛戀。

若要問我這兩部電影,喜歡哪部多些??我想,我依然喜歡「九降風」多些。

說來可惜,「九降風」在台北的票房連四百萬都沒有,可是,它真的是一部很棒的作品,日後若是出了DVD,真的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啊。

「海角七號」並非不好,但是它格局大、想講的東西多,相對地節奏在某些部份便過於細碎。

比如林曉培的角色,導演帶到了她的哀傷,卻沒有給她一個出口、或是民雄點到為止的對妻子的思念、或是飯店女接待員和馬尿似有若無的戀情....,這些角色都有可以發展的空間,卻因為時間不足,而輕輕帶過,可惜。

另外,「九降風」的那場夜風,深深吹進了我的心坎裡;「海角七號」的彩虹,卻只流於表面,也是可惜。

彩虹如果只出現一次,我覺得會是很美的對照,尤其舊時空角色望著虹彩、新時空的角色同樣望著彩虹,就是魔幻時刻的聯繫,跨越兩代的優異處理。

只是,電影最後半小時出現三次彩虹,到最後我看到天邊美麗的虹彩,已經沒有感動了,只覺得:嗯,這樣的梗已經夠囉!!!!
另外,我非常喜歡「九降風」的收尾,收線收的夠漂亮,絕對是國片少見的氣度。

「海角七號」卻在收尾犯了我個人(強調:我個人喔!!!)的大忌。

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我心中不斷吶喊啊!為什麼片尾演唱會的規模這麼小????這該是全片最最最高潮的時刻,但或許是因為經費不足,所以演唱會沒法搞大,相對地氣勢就不足,哎哎,幾百人的演唱會,怎麼看都不夠熱血啊!!!!

可惜二,阿嘉的成長在哪裡?????「九降風」帶點魔幻味道的收尾,象徵了主角對朋友、對青春的道別,觀眾在角色身上見識了成長與茁壯。

可是「海角七號」卻少了這個層面的感動。我原以為阿嘉會為這些樂團的好友們,編寫一首讓它們可以發揮的作品(茂伯的獨奏、民雄的獨唱....),而不是全部聚焦在自己的愛情、自己的感動上;我原以為阿嘉會在這一連串經歷後,對人、處事都更成熟、更體貼....,結果我的期待全部落空,阿嘉還是阿嘉,而且還是....自私了點,看看他的繼父、朋友幫他送信的用心,再看看阿嘉為這些人做了什麼???

呵呵,我甚至不太清楚阿嘉為何會”忽然”願意去日本、願意跟日本女孩常相廝守???到底是什麼改變了他???還有,對於文化傳承的失落、對於城鄉差距的議題,也都在熱鬧滾滾的演唱中,不再發酵出它的感傷與無奈,這一切都是可惜、都是遺憾啊!!!

最後,片尾白鞋女孩的驚鴻一瞥,理當要有戲劇的張力,我同樣沒能感受到。說真的,當鏡頭停留在老婆婆翻動情人的盒子時,我已經滿分感動了,在這邊打住,其實更美、更煽情、更有意思啊。

說到底,我是不是想太多、要求太多????是吧,我這樣想。



「海角七號」有好聽的音樂、有爆笑的劇情、有道地的台灣味、有流暢的故事、有美麗的景緻......,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卻是一部可親、而且值得鼓勵的作品。

不管是支持國片這樣偉大的理由、或是單純想看一部輕鬆好看、好玩的作品,「海角七號」都不該被錯過。

請大家一起進戲院支持導演吧,因為「海角七號」賣的越好,導演心目中的史詩作品「賽德克巴萊」就越有可能拍成電影的一天!

今年暑假,台灣出了兩部好看的國片,預料之外,卻萬分欣喜,或許,國片還是有希望的吧,我這樣期待、也暗自希望著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