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對於日劇、日片,好感向來不多。

真心喜歡的日片少之又少,原因有幾點:

1.我討厭日片表達情感的方式。

2.由於日片看的不多,加上剛巧看到的片子都不算太好,因此有著根深蒂固的負面印象。

3.日本鬼片看多了,所以即使是看溫馨的日片,只要看到禢禢米和式房間,心裡都會一陣毛.....(掩面)。



為什麼會想看「明日的記憶」?

因為有太多格友推薦,也因為大家都說這部片子哭點夠高,可以讓人哭個痛快,所以好奇。

看完後,手臂上起滿雞皮疙瘩,眼淚偷偷落下幾顆。

「明日的記憶」內容講述一名正值壯年的廣告公司主管佐柏得了阿茲海默症(老人癡呆),他在發病過程中的心境變化,還有他心愛的妻子對他不離不棄的耐心與包容。

記憶即將消逝,但是生活卻依然得過下去,該怎麼辦?

佐柏一方面要適應自己越來越糟糕的記性、還要面對外人眼光、內在的心裡壓力、對於妻子的不忍、對生命、生活的不捨....。

劇情果然賺人熱淚,但是,有很多橋段的鋪陳,實在太日劇,讓我在紅著眼睛的同時,依然忍不住要咒罵幾聲。



我抱怨著說:日劇或日片,為什麼在表達情感,總是要這麼誇大?

朋友說:因為這是日本的文化啊!!!
我受不了「明日的記憶」的幾個點:

1.飾演佐柏的渡邊謙,我很喜歡他在「末代武士」中的演出,將日本將軍的愚忠、卻又愛民、愛國的模樣演的讓人同情。

可是回到日本演戲,他變得...很誇大。發病前,講話永遠都元氣十足,鞠躬超過90度,顯然沒有骨質疏鬆症;大笑或講話都開心、有力的讓我覺得他有躁鬱症。

後來佐柏發現得病,木訥的神情,卻又傻的過頭。比對得病前後的神情,是不是太過度極端?

還有,阿茲海默症應該是階段性的發病吧??為什麼佐柏可以前一天正常,下一天又跟個啥事都不懂的孩子沒有兩樣?

有時看來清醒的不得了、有時候又像是什麼狀況都不了????這是怎麼回事???



2.日片愛耍熱血,可是我卻討厭老梗的熱血。

就像佐柏發現自己得病時,氣的跟醫生大罵,說他不懂病人的心,然後難過地跑上天台。

緊追而上的醫生,在天台上忽然感性地說:我知道你的心情,因為我父親也是得阿茲海默症過世的.....。

不覺得日劇特愛這種梗嗎?為了要安慰主角,配角常常會有感同身受的狀況,讓主角覺得:喔,原來我錯怪你了,好吧,我要更努力地活著。

最好生活中有這麼多巧合,讓主角永遠找的到努力下去的目標。



3.你欠部長一個道歉!

有熱血的部長,就一定有熱血的組員。

對於缺乏好上司經驗的我而言,很難理解劇中組員那副熱血到不行的模樣。他們對抗惡勢力,大罵出賣部長病情的同事,然後,又淚眼婆娑地跟部長道別,情緒天天起伏這麼大,久了可能會彈性疲乏吧??



發現了嗎?我討厭的點,都是因為熱血、熱血、熱血。

為什麼會這麼熱血?這一直都是我解不開的疑惑。仔細思考後,我想,應該是我對人生不夠熱血,才會對日本人做什麼事都衝衝衝的方式感到不可思議吧。
我其實不討厭「明日的記憶」,因為,它真的很好哭(小算了一下,至少有四場戲讓我有飆淚的衝動!!!!)。

我喜歡片頭開場不久,攝影機空照著大都會的上空,一棟棟的高樓大廈林立,然後,其中一棟建築開始解構,慢慢消逝在空氣中。接著,是另外一棟建築,同樣緩慢解構消失。

這是一個漂亮的點題,人的記憶,就像個大都會,一棟棟的房子就是我們的記憶,而我們花了多年的時間建立起熟知的一切事物,構築出記憶的城堡。

原本已經矗立的大廈,開始解構、回到一無所有的狀態,一如病菌侵襲我們的腦袋,奪去我們的記憶。直到一天,大樓全部消失了,記憶也全部消失了。

多麼漂亮的點題,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將電影的命題說得通透,真好。

(忽然想到,同樣的手法,金凱瑞的「王牌冤家」也玩過哩~~)



「明日的記憶」哭點不少,但全片最好哭的角色,首推:太太。

只要有太太的場景,請準備好手中的面紙,保證哭得痛快。

飾演太太的?口河南子,演的真好啊。

劇中沒人比妳更慘了。丈夫發病前,對家庭不聞不問,而妳,永遠都要當一個襯職的家庭主婦,要母代父職,彌補女兒對父親的不滿。

丈夫發病後,妳馬上去上班以期維持家計;下班回家,為了怕丈夫感受到妳的哀傷,天天將笑容掛在臉上,猶如畫著笑臉的小丑,表面上嘻嘻哈哈,其實是最悲傷的人物。

?口河南子將太太演的有如和煦的暖風,吹佛著每個哀傷的時刻。

有一場戲,讓人眼淚狂飆,就是她和先生大吵一架,丈夫因為震怒,沒能控制好情緒,忽然動手打了太太。事後,丈夫發現太太額頭冒血時,自責不已的模樣固然讓人心疼不已,但是,這都比不上太太為了安撫丈夫的情緒,馬上說:「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更讓人心痛啊!

可惜,編劇沒能給太太更多的篇幅,致使影片講了些身為人妻的掙扎、無奈,卻老覺得不夠深刻。哭點,也就覺得有些表面的膚淺了。
「明日的記憶」是屬於渡邊謙的電影,他是電影的靈魂,他的故事貫穿整部電影,觀眾陪著他走過記憶消逝前最後的時光。

我以為,渡邊謙演出的好壞,足以影響觀眾對於電影的觀感。

2001年的「長路將盡」,同樣是講阿茲海默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長路將盡」,將女作家Iris Murdoch發病前後的生活描述地非常詳盡。

當時我對劇中女主角Judi Dench的演出非常欣賞,原因在於她的演出明確地讓觀眾感受到發病後的轉變,不同階段的Iris,眼神都有所不同,從初次出場時的銳利眼神、到患病初期害怕失去生活機能的恐懼眼神、到最後光彩盡失、渙散的眼神,層次堆疊地相當細膩。

然而,這樣的演出,我卻沒能在渡邊謙的身上見到。

的確,我常常被劇中主角不知所措的模樣、還有因為無法承受壓力而崩潰的演出而感動,但我也常常被角色反覆的性格給搞得錯亂。

這是演員的問題?還是導演的疏失呢????渡邊謙明明是一個能演、會演的演員,為何他在「明日的記憶」的演出,常予人零落感,而覺得情緒難以連貫呢???



「明日的記憶」缺點不少,但劇中濃的化不開的情感,丈夫對太太的愛、丈夫對女兒的愛、丈夫對生活的愛、丈夫對工作的愛...,依然讓我哭了好多次。

尤其電影配樂,媽啊,好聽的不得了,催淚催淚催淚到不行~~應該把原聲帶找出來聽聽。

決定將這部電影推薦給老媽看,因為我相信老媽看這部片,一定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邊看邊哭得很痛快吧!!!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