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要代表台灣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賽,這是否代表該片是今年台灣出產電影中,最為精緻的佳構??

又或者,它是最能代表台灣的電影???

不管理由為何,我都必須承認,「練習曲」的前半段,讓我十分不耐。

劇情很簡單,以日記體講述一名環島青年東明相在環島過程中遇見的人事物,讓他的心境有所成長。

不太喜歡劇本,架構龐大、什麼都想講、什麼都想說,卻都只能輕輕帶過,蜻蜓點水,沒法引起更多共鳴。

隱喻的使用太刻意,比如說許孝舜跟兒子講天地一沙鷗的故事,用海鷗來比喻東明相,淺白的有點兒戲;關於海博館的對話、夜宿國小與楊麗音的對話,同樣有些矯揉造作。

沒錯,環保很重要、追求理想很重要,但是,如何讓觀眾沈浸劇情中,又不感到說教,相對重要。

對白編寫是劇本最弱的一環,演員念口白,常讓人覺得尷尬,不能怪罪演員底子不夠深厚,而是台灣編劇向來在對白編寫方面很有問題。

每次電影只要空拍場景、只要遠觀東明相騎腳踏車,我都覺得很美、很棒,但是,當其他演員出現在影片中,氛圍就破壞,情緒也被打斷,實在可惜。



我分了兩次才把「練習曲」看完。

朋友在聽完我抱怨電影的劇本、演員、對白時,對我說:熬過去,後半段比較好看。

還好,我聽了她們的話,將電影慢慢看完。
「練習曲」的攝影超美,台灣的好山好水,在影片中一覽無遺。

它有沒有作假?有沒有刻意?

電影開場,鄧導跟路人問路,說要找尋一個美麗、沒有電線杆的場景。

這段對話似乎暗指影片本身的美麗景緻經過刻意設計,是導演故意避開電線杆、避開醜陋鐵皮屋的結果。

戳破影像美麗的假象,讓觀眾看到現實?還是更理直氣壯地,努力拍攝台灣讓人難忘的景緻?

我傾向後者,帶著高度環保意識的「練習曲」,像是保存相片般,小心翼翼地將台灣的美景攝入影像中。

一如片中一位騎士所說:你待會往南騎的時候,會經過好美里,那邊的木麻黃本來長得也不錯,可是這幾年已經不是這樣子了,它們敵不過海岸鹽分的侵蝕,變得好枯黃。騎腳踏車總是能看最好的,跟最壞的一面。一直以來,我們都相信人定勝天,為了跟老天多要求一點,往往付出的代價更大,海岸線嚴重的侵蝕,讓台灣變得越來越瘦,我們的國土正在慢慢地消失。

我們的國土正在慢慢地消失,這是導演的呼籲,也正是「練習曲」存在的價值。



後半段的「練習曲」,依然有著劇本上的問題,但是,它不再那麼令人難以忍受;相反地,隨著東明相的旅程步入尾聲,才讓人感受到旅行的力量。

到底是從哪段經歷開始喜歡上這部電影?我想是莎韻之鐘吧。一群原住民婆婆排排坐在椅子上,唱著莎韻之鐘的歌謠,背景是銘黃色的小屋,和代表著宗教、救贖的紅色十字架,攝影很美,畫面讓人莫名感動。

然後我發現,喜歡「練習曲」,不該用面的方式去觀賞,而是以點的方式欣賞。

因為,每個人看事情的方式不同,喜歡的點就會不同。這畢竟是一趟旅程,如能在某個片段獲得感動,代表觀者與劇中人物的共鳴,代表著某一刻鐘的私密分享。



有幾個段落,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我很喜歡吳念真帶著抗議工廠惡性倒閉的婆婆媽媽出遊那段。整段戲的台詞寫的很好,吳念真口白也相當地自然。

抗議倒閉的婆婆媽媽畫面不多,但是好可愛。尤其看到她們把抗議布條拿出來鋪在地上坐的率直,更讓我哈哈哈笑開了懷。

單純的樂天惜福,是都市人最欠缺的特質啊。



東明相回到彰化老家探望爺爺奶奶,老舊三合院、前院綠油油的稻田、還有人們坐在院子喝茶談天的閒逸,都讓我想起小時候我跟堂兄弟姊妹、還有隔壁鄰居小孩子,在巷弄街口玩大風吹的往事。

常常小孩們在旁玩鬧的兇,大人們則隨意抓了幾張椅子坐,喝茶聊是非。

導演將特屬於鄉下人家的悠閒氣氛抓的精準極了,像是把童年的回憶,直接給丟上螢幕般。

隔天,東明相跟著爺爺參加馬祖朝聖隊伍,這段帶有紀錄片神采的場景,讓我想起了莎韻之歌的那群婆婆。

東明相看著虔誠的爺爺,突然無法克制地流下眼淚。

眼淚來自於台灣人民對宗教信仰、熱情的感動,一如東明相的旅行,也帶有點宗教意味,不是嗎?環島本身,就像是一種修行啊。

他行經人群,每個見過的人、看過的事情,那種屬於心底私密、孤單、對於聽障問題、童年回憶的複雜情緒,此刻通通混在一起。

銀幕上,東明相頻頻拭淚;銀幕外,也一把擦掉我原本對於這部電影的不耐和厭惡。
另外,當東明相離開彰化來到雲林,他因為腳踏車爆胎而呆坐在路旁,忽然一條魚跳進畫面中。受到驚嚇的東明相,左看右看,卻沒見到人跡。他小心地將魚擺回池中,救了牠的小命。

這段戲當然是呼應到東明相的處境,他就是那條魚,需要陌生人的好意,來幫助他脫離困境。

這個過場之所以讓我難忘,在於它的魔幻魅力。一直很寫實的「練習曲」,最讓我無法忍受的缺點,就是凡事說的太白太明。

明明白白,一眼望穿,跟大自然變化萬千的美,怎麼都兜不起來。

而這條不知道哪邊蹦出來的魚,這段奇怪的經歷,說著旅行中不能解釋的片段、不能通透的事物真相,對我來說,其力量大過片中大段大段的說教啊。



電影的結尾,其實是旅行的開端。置於後,是要構成劇情上的圓。

歌手胡德夫在黑夜舞台唱著歌,畫面開始回溯:開始,就是結束。

所有經歷過的一切,重現在觀眾的眼前,這個手法,讓我想起很喜歡的動畫「心靈遊戲」,片頭看來沒有力量的畫面,到了片尾都展現出它的深刻。

1百多分鐘的長度,觀眾陪著東明相走了台灣一圈,內心裡,有些感動,寶島的美、人民的純、自然的力量、孤獨的身影......,說真的,看完電影,應該有不少人真的伶起背包就旅行去了吧?(單車就不用了,我適合鐵路旅行....汗)



導演陳懷恩是攝影師出身,所以「練習曲」的攝影很強,沒話說。

他能找到東明相來演出,是電影的福氣。東明相的沈默寡言,跟畫面搭配起來,合拍的不得了。

至於劇本,嗯,熬過前面讓人不耐的40分鐘總算值得。

「練習曲」,或許離完美還很遠、缺點不少。

但是它有一份樸實的誠懇,和「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等片散發出相同的動人氣味。

這份氣味,也決定了電影的高度。喜歡或討厭,只有那曖昧模糊的一步之遙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