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長大了,真的什麼都變了」

電影中,張孝全躺在床上,很感慨地說了這麼一句話。

而我,卻全然沒有被打動。這本來該是一句混雜著〝成長與失落〞的對白,咀嚼起來,竟然如此的無味?



昨天山羊鬍打電話來說他有盛夏光年的電影首映票,問我要不要去看?我昨晚也悶的心慌,當然就答應了。

我們的座位是第二排,哇,好前面!可得仰著頭看電影哩。不過是免費的,也就算了。更何況,開演前,影片中的三位主角也有來到現場,而張孝全,呼,恰恰好坐我的前面位置!銀幕上的人物躍下銀幕,還是有其魅力的。



盛夏光年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很會盧的人碰到很陰沈的人。

劇中兩個主角:守恆和正行。一個很盧(就是很會黏人);一個,則是很陰沈。因為個性上的差異,才會造成戲劇效果,造成一進一退,一攻一守的樂趣。讓觀眾在兩個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

而女主角惠嘉,恰巧是兩個男主角的混合。擔任兩人衝突的潤滑劑,或者:引發劑。

電影的前半段,拍的輕鬆有趣,我喜歡一些莫名的片段,比如說正行和惠嘉蹺課去台北,兩人做愛前,正行害羞的問「怎麼做」,那種不知如何是好的青澀。

以及,騎腳踏車比賽,融合著忌妒與好奇的三人對抗。看著兩個男生越騎越快,把女主角甩在身後,暗喻了女性在這場三角戰爭中的地位。

又或者,當惠嘉發現正行可能喜歡守恆時,她跑去正行家質問,正行對喜歡他的惠嘉說對不起時,惠嘉體貼的一握手。我喜歡當下的情緒。

而惠嘉跑去看守恆比賽,兩人在體育館內的爭執,惠嘉一句:「還不都是因為你!」,也是來的恰好,把女生的無奈又不甘心,都表達出來。



然而,盛夏光年仍然不是一部成熟的電影。它好看,故事也講的流暢。男女主角,美的美,帥的帥。演技也算自然。但我還是無法被這部青春活力的影片給打動。



我很不喜歡刻意。這是國片的一個奇怪特點。就像「十七歲的天空」,我很討厭楊佑寧的角色,因為他太刻意〝裝清純、可愛〞了。

而盛夏光年,張孝全(守恆)的角色是過度單純、過度好動(即使影片解釋他為過動兒)、張睿家(正行)的角色,又過度的隱諱。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刻意。

守恆不斷的:喂喂喂,你為什麼不理我?而正行不斷的退縮。就是一種刻意。

雖可解釋為:正行喜歡守恆,不敢表達,因為怕被拒絕。這樣的隱諱我可以接受。但是全片2/3的時間,都是正行老著一張臉在拒絕守恆的所有邀約,慢慢的讓我不耐!

觀眾的情緒沒有出口,導演太過火的表現:害怕與無奈。我從一開始同情正行這個角色,到後來覺得:活該。

電影裡,唯一讓觀眾看到正行〝稍微〞大膽表現愛意,就是守恆睡覺時,正行把書本從他臉上拿下來的段落。僅此而已。之後,就是正行不斷的淚水、不斷的逃避。

我一直很喜歡「愛情萬歲」,同樣是兩男一女的角色設定,但是對白更少的「愛情萬歲」,卻懂著利用小片段來展現主角的愛意。光是一段陳昭榮和楊貴媚床上做愛,而小康躲在床底的段落,就張力無限,既是忌妒、又是羨慕、又是情緒投射。

但是盛夏光年沒有這樣的片段。他們的愛情故事,真的猶如白開水。飲之無味。

我原以為片中出現的921大地震,會為主角們的關係帶來新的啟發,結果沒有。921也只是921。沒有三人共同經歷災難的劫後餘生,或者對人生的體驗。地震落得只有闡述時間的功能。



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守恆跟正行的關係是什麼?他們之間存在的是愛情?友情?

當守恆跟正行發生性關係之後,正行選擇離開,並且打了通電話給惠嘉,他跟她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們都要好好在一起。

至此,我以為:喔?正行畢竟退縮了。也許這份友誼就這樣結束了,不啻是一個美好又遺憾的收尾。

結果影片的下一場戲,就是三人同車一起回故鄉的行動。嗯?沒搞錯吧?這三個還能湊在一起啊?(原來一場性關係,並沒有讓兩個男主角之間感到尷尬喔?)

守恆把大家帶到海邊,說好久沒看到海…海…電影有呈現海的意象嗎?我是說:海,對這三名主角有意義嗎?導演根本沒有交代海對主角的特殊意義,然後突然要觀眾去體會主角看到海時的感動?抱歉,做不到。

而盛夏光年影片中最大的缺陷,恰巧落在看海時的一段衝突。

守恆逼問正行:我們是好朋友,不是嗎?好朋友不是什麼事情都會說出來的嗎?

正行眼淚直流,最後終於說出:好朋友是不是?好,我告訴你,我怕我告訴你,你就不會和我當朋友了…我…我喜歡你!!!

噹!普天同慶啊!正行終於說出來了。我有鬆一口氣嗎?沒有!老天爺,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完全不懂了。

如果今天守恆不喜歡正行,那麼他們之前發生的性關係是怎麼一回事啊?人家都跟你尬了耶,你還怕他知道你喜歡他,他會無法接受喔?原來告白的殺傷力,比兩個男生發生性關係還嚴重?你們都肉體相見了耶!先生,肉體耶!

然後守恆聽到正行告白,也蹦出了一句話: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噹!我又傻了!什麼啊?難道你跟男生上床,只是因為你不想失去朋友?這…這犧牲…會不會太大了?還是,你不敢說出自己的性向?還是,想要替女生留點面子?

啊啊啊啊啊啊!看到結局。我實在傻在那兒。別跟我說這是〝開放式〞的結局,我覺得這不是開放哩,這是莫名其妙!


我喜歡盛夏光年嗎?這部電影確實比「十七歲的天空」好看多了,但它不夠深刻。它展現的困惑與矛盾都還不到位。

盛夏光年的好,大概是它的精緻,它在場景設計上的用心、出眾的攝影、還有導演講故事,不疾不徐的穩定。而三名年輕演員演的也夠自然。張孝全從孽子到盛夏光年,型和演技都有成長。

女主角楊淇,戲份不多,可以表現的空間也不夠大,但我喜歡她眼神中的剛毅和執著。…還有我老會注意到她的翹唇和短小朝天鼻。

新人張睿家,導演用這個人有特別的意思嗎?他真的長得有像藍宇的劉燁哩,害我常常會以為自己在看藍宇。

只是,盛夏少了主角的徬徨,少了主角間互動的曖昧,所以它的味道太清淡,清淡到我幾乎看不到年輕的疑惑,看不到主角的掙扎,也感受不到主角的傷心與難過。

雖然三位主角都不斷貢獻他們的眼淚,不過,我寧願多看點衝突。多一點彼此的糾葛,才會有多一點的力量。



原本以為看完電影會有映後座談會,可惜沒有,不然我有個問題想要問導演,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角色,通通不愛按電鈴?

裡面的主角去別人家,都是用手掌拍門,碰碰碰碰碰碰碰!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是沒有電鈴喔?聽的我好煩哩,一直拍一直拍!這算是表現主角都很好動?很青春?很有活力嗎?



嗯,建議導演…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表現吧?(被拍門聲音弄的有點神經衰弱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