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柯林回到紐約,身上財物被街頭混混搶個精光(一無所有),他淌著血,倒坐在暗巷裡。街上,正上演著抗議屋主強收租金的戲碼,火光代表著憤怒,從住戶間,不斷落下。

一名變裝皇后,發現倒坐在暗巷的柯林,他對他說:我的名字叫安琪(Angel天使)。



吉屋出租講的是一群社會邊緣人的故事,他們以波西米亞人自居,是藝術家,是為了生活而不向現實低頭的小人物。在一年內,他們經歷愛情的喜悅、失去摯友的心痛、和生活交迫下,被迫和現實妥協的過程。



雖然都是音樂劇改編的影片,吉屋出租和芝加哥呈現截然不同的味道。

比較起來,芝加哥比吉屋更有電影感,它的歌舞場面,大多用來描述女主角的幻想情境,導演很巧妙地利用電影剪接,來回穿梭虛實之間,一會是芝加哥的繁華夜總會,一轉身,又是監獄裡的悽苦。

這是芝加哥優於吉屋的好處,因為它可以肆無忌憚的大玩華麗歌舞場面,裡面的人物可以身著華服,可以引吭高歌,而不覺得突兀。

但吉屋不同,它的場景比較現實,主角們,也比較入世,這次,它要討論愛滋病、討論同性、雙性戀、討論變裝皇后、討論遊民、討論理想…

所以,歌曲在電影裡的角色,是屬於:偏重敘述性而非藝術性。(舞蹈場面較之芝加哥,也相對地縮水)

常常主角講完前一句話,後一句話就忽然唱起來了,這讓我想到了什麼?中國的黃梅調;想到一部法國老片,秋水伊人;還有,一部不得不看得歌舞片經典:異形奇花。

很多人質疑導演遵循著舞劇的方式來執導吉屋,認為該片缺少電影感,其實,吉屋本身就不具有電影感。

它確實有精彩的故事,多線發展,前後呼應,人物角色豐富也豐沛,可是,既要保留故事中的入世態度、又要歌曲保有原味,導演就必定有所限制。

我們依然可以在影片中,看到電影特有的優勢,餐廳裡面,所有人大唱波西米亞人的狂舞,就充分地利用鏡頭移位和剪接,將場景發揮地淋漓盡致。

導演Chris Columbus,原創性,往往不是其第一考量,故事性,才是這個導演被倚重的地方。導演前作:哈利波特第一、二集,我們得以看到羅琳的哈利波特原型,卻非導演本身的詮釋。

這樣的個性,影響著吉屋出租。幾乎是全然忠實的改編,幾乎沒有太大的更動,連劇中主角,據說絕大部份,都是第一版舞台劇演員重新回到舞台上,重新扮演一次當年的角色。

所以,演員,成了影片最大的優勢,他們豐沛的情感與唱腔,依然讓觀眾得到滿足與感動。



對於沒有看過舞台劇的人來說,看吉屋出租,還是有它的新鮮感,音樂五花八門,包含搖滾、流行、福音…聽的人大呼過癮。但驚喜度,或許略嫌不足吧!



片尾,柯林再度回到紐約,這次,他沒有被混混搶劫(擁有一切),然後,咪咪被朋友從街上救回,原本彌留狀態的咪咪,在回神之後,她說:我看到一陣白光,而且我發誓,我真的看到了安琪,他站在那裡,好美,他說:姐妹,回頭吧,去聽那個男人對妳唱歌。



影片,由一個天使(安琪)的救贖開始,也結束於天使的救贖之中。

(這次,我想到哪部作品?我想到美國天使,同樣是愛滋病的年代,同樣是失落與包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