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it-01.jpg 

歷經兩小時的麥可洗禮,踏出戲院時,已是晚上11點許。
平常十點就寢的山羊鬍帶著絲微羞愧說:「電影看到一半,我不小心睡著了....還抖了一下,才忽然驚醒。這根本不是電影啊,一點劇情都沒有....。」
五大仙的感想是:「我有點錯亂耶,小時候看麥可跳舞,覺得這個人跳的也太好了吧,彷彿鬼上身哩。可是今天看電影卻沒有幼年時期的震撼。看到一半時才想起來,對呴,這只是彩排,他並沒有全力去跳!」
媚則說:「我以為這部電影的片尾,會有一些其他人的訪談,結果居然都沒有。」
輪A抱怨地說:「我覺得好可惜喔,怎麼歌詞都沒有中文翻譯啊?如果有翻譯,大家更能進入麥可的音樂當中吧!!」
我的看法,差不多是這幾位朋友的部份綜合。
我不覺得電影難看,基本上,預告已經講的很明白,它說:「大家一起進戲院看MJ的演唱會。」,所以整部紀錄片雖然穿插部份訪談,但導演無意將它做成幕後花絮,反而以演唱會的規格和模式,一首一首剪接演唱,帶領觀眾一窺這場未完成的「夢想」雛形與創意。

「未來的未來」看似要拉近麥可和觀眾的距離,大量剪輯他私底下平易近人的一面,彷彿要把高不可攀的他給拉到地面。
然而,它反讓MJ神話形象更加鞏固。
導演完全避開私生活的探討、不讓死亡原因的揣測干擾影片分毫,這是相當聰明的做法,讓音樂回歸音樂,拋開麥可生前的風風雨雨,給予觀眾再一次認同、認可其正面的形象。
所以在「未來的未來」中,讓觀眾看到一個孱弱的人,站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看到與他共事的舞者們、工作人員眼中散發崇敬的光芒。看到他對於細節的極度要求、還有對音樂的高度敏銳與掌控。也看到他如何設計音樂間斷、如何掌控群眾的呼吸,隨著他尖叫或屏息。更看到他纖細的體貼,即使有所要求,也必定謙恭有禮。
在這部影片中的麥可,形象高度純白,不含任何雜質,宛如聖人般地感謝每個幫助他的人、祈求世界的和平、期望帶給樂迷們最高境界的演出。
這會是麥可的真實面貌嗎?不食人間煙火到了最高境界。如果現實生活中的MJ真如這部紀錄片所呈現般地單純又美好,那難怪他會活的辛苦了,因為,這類性格的人,向來容易遭人利用與打擊啊。

this is it-02.jpg 

輪A看完電影的結尾,笑著說:「這結尾處理的真是太麥可了!!!」。
呵呵,是啊,導演只是將「未來的未來」拍成麥可傑克森本人會希望呈現的模樣吧。
所以,千萬別把「未來的未來」視為紀錄片。把它當成半成品的演唱會看待,我相信MJ迷們,會得到更多觀影的樂趣。
彷彿跟隨著偶像的步伐前進,一起修正演唱會的細節,這邊要停頓、那邊鼓點多一些、那個合音要順一點、吉他手記得要出來飆音樂.....,伴著熟悉的音樂,象徵性地陪伴心目中的偶像,完成他人生的最後一場演唱會。

麥可演唱會的中文片名「未來的未來」,取的頗貼切。
過世的人怎有未來可言?
呵呵,如果電影狂賣,難保片廠不會剪輯出另一部「未來的未來的未來」,畢竟麥可離世後,一留下來的商機無限地廣大,從唱片到電影,全面攻佔死忠樂迷的荷包啊。
一如披頭四,MJ的傳奇也將流傳長長久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