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張畫-01.jpg

只想淺談《第四張畫》這部電影。

1.這是一部「引子」作品,短短不到兩鐘頭長度,拋出好多問題。
從單親家庭、失蹤兒童、弱勢族群(大陸新娘在台的處境/聾啞人士/貧困階級)、失蹤兒童、家暴事件.....,銀幕上,幾乎每分秒都有新的事件發生,像是告知觀眾,看似平凡的生活周遭,亟需幫助的人物,比比皆是。
然而導演鍾孟宏的氣度在於他無意替劇中年僅十歲的主角小翔解決問題,僅藉金士傑飾演的校工之口,說出兩則小故事,意在激勵小祥:生活或有很多衰事發生,然與其自怨自艾、等待他人的好意救援,不如起而行,靠自身力量勇敢又努力地活下去吧。
因此,電影最後那張自畫像,才有力量,讓人離開漆黑戲院之時,相信敏感、聰明又細心的小翔「或能」找到/畫出藏在體內那份不願被打倒的靈魂吧。

2.片尾,小翔在聽完繼父恐怖告白後,全家人圍坐飯桌吃飯一場戲,讓我頗有感觸。
生活裡總有著許許多多地妥協與無奈,而「階級、權力」的差異,則始終存在人與人之間。
一如警察和小翔繼父說話時,語氣中帶著明顯的威嚴;可換成小翔和繼父對話,繼父馬上顯出毫不在乎的冷靜與暴力。
階級,既維持社會運轉,卻也是無言暴力。

3.鍾孟宏導演確是懂得說故事的導演。
《第四張畫》的節奏雖然舒緩,卻能緊抓住我的視線,抓住那份想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的好奇心。
有一場戲拍的極有味道。
繼父獨自坐在餐桌上跟空無一人的牆壁說話,訴說他曾經幹下的憾事,鏡頭原先停留在繼父臉上,待他說話好一陣後,才慢慢轉開;然後在空無一人的角落,我們看到一名男孩默默站著。
男孩是誰?小翔?鬼魂?還是,繼父心底的魔鬼?
這場戲的氛圍處理地真好!!!鍾導演日後若想拍商業片賺錢,建議可以先從鬼片類型下手。

4.觀賞《第四張畫》過程,我無法不注意到全片充斥著標準京片子。
從《海角七號》後,鄉土情感的台式語言成了銀幕主流,如《第四張畫》般使用大量的標準國語,反倒成了少數。
語言的差異,帶出的效果硬是不同。
就像台語對白,給人比較親切的感覺;而國語就容易產生距離感。
京片子,是導演刻意的選擇嗎?利用語言拉開觀眾與角色間的情感,保持冷靜,免於濫情?

第四張畫-02.jpg  

5.《第四張畫》裡,金士傑飾演從上海逃難來台的校工,角色設定令讓我聯想起他在《暗戀桃花源》中飾演的江濱柳,像是延續角色生命,告訴觀眾江濱柳來台後發生的種種。
另外,納豆在《第四張畫》飾演小混混,帶著小翔到處闖空門、偷錢。他和小翔分錢的橋段,則讓我想起許不了和小彬彬演出的《天生一對》。
由於本片的劇本出自導演鍾孟宏和塗翔文先生之手。
塗先生素以愛看電影聞名,上述兩個段落是否帶有小影迷致敬的意味?還是我多想了???

6.《第四張畫》的演員們都有水準,金士傑過於標準的國語,剛開始讓人頗不適應,習慣了,倒很享受他念口白的抑揚頓挫,老派卻迷人。
諧星納豆的演出挺自然,有著小驚喜;飾演小翔的畢曉海,面對鏡頭毫不羞澀,自然討喜,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演員,實至名歸;演出小翔母親的郝蕾,外型搶眼、口條清晰、情緒到位卻不過火,她憑本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恭喜啦。(這該是我第一次觀賞郝蕾的演出吧?)
話說,小小村落接連出了漂亮的媽媽郝蕾和漂亮的學校老師關穎,這.....這....這是明星村嗎?

7.感謝山羊鬍和黃先生幫我索票(在國軍文藝中心跟一大群婆婆媽媽伯伯爺爺們一起看電影,呵呵),讓我有機會看到這部獲獎連連的台灣電影。
《第四張畫》拍地沈穩、精緻,美術、攝影(真美)、音樂等技術面都有水準。
回顧去年的台灣電影,有社會議題的《第四張畫》、有魔幻的《有一天》、有幽默的《台北星期天》,也有細膩動人的《當愛來的時候》.....,嗯,題材和表現方式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有看頭,絕對是件值得開心的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