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01.jpg

金馬影展為慶祝台灣建國百年,提出企劃案,邀來20位導演,拍攝20部各5分鐘的短片,集結成100分鐘長度的短片輯《10+10》。
儘管邀請拍攝影片的導演皆小有名氣,但要在短短5分鐘內完整表達意境或將故事說地完整通透並不容易,因此觀賞《10+10》有點像在撿寶物,碰到喜歡的作品,內心會忽然「噹」地亮了起來,愉悅又滿足;碰到不甚欣賞的作品,則內心燈火「啪擦」黯淡。

《10+10》題材包羅萬象,舉凡政治、愛情、戰爭、喜劇、鄉土、神靈、宗教、信仰.....,全都包含在內,其中幾部影片特別討我歡心。
吳念真導演的《有家小店叫永久》,講述一家名為「永久」的小雜貨店不敵大型便利超商,生意清淡。商店老闆娘的兒子跟母親打賭說:「如果3天內沒有半個客人到店內消費,也許就該把雜貨店給收了吧。」;年邁母親接受挑戰,她跟過世多年的老伴燒香時說:「老伴啊,這家雜貨店是你開的,你要保佑我順利贏得比賽。」
究竟看來髒亂老舊又燈火昏暗的雜貨商行,能否順利吸引到客人上門?
《有家小店叫永久》的劇本寫的溫馨動人,沒有聲嘶力竭的批判與控訴,只有老婦人的焦慮和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的奇妙巧合。

《熱帶魚》導演陳玉勳為觀眾獻上一則奇幻短片《海馬洗頭》,敘述一家號稱能夠洗掉客人記憶的洗頭店來了個女客人(李烈飾演),要求洗頭店老闆把她和她前任男友的不愉快記憶洗光光。彷如《王牌冤家》的黑色喜劇版,只是....觀眾不能太計較老闆究竟如何清除(剪接/擷取)客人腦袋裡的記憶片段。

鄭有傑導演的短片《潛規則》贏得現場最多觀眾的掌聲。誰說解嚴之後創作的就更自由?為迎合大陸電檢要求(畢竟大陸的市場比台灣市場大多了嘛),有些敏感的東西,能避就避,例如,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可是拍攝地點就有一面木頭製的大國旗釘死在舞台正中央,這該如何是好?有人建議把木頭國旗拆了,導演覺得這樣太不愛國;但不把國旗拆掉,對岸電檢又過不了關....唉唉,愛國還是愛錢,兩難啊!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短片落在侯季然導演的《小夜曲》上,故事流暢又優美。50年代,廣播仍然風行的時期,歌手前往播音室演唱新曲「綠島小夜曲」,悠揚的歌聲感動了公園內無數的情侶們;幾十年後,同樣的歌曲,披上了時間的厚度,演唱者臉上多了皺紋,而原本男女情侶流連的愛情勝地,竟也「換」了個面貌。

據說張作驥導演的短片《1949穿過黑暗的花火》,耗資數百萬台幣拍攝。看完影片後,大概可以猜到這些錢燒哪去了。不知張作驥導演未來是否有意願開拍戰爭長片呢?
《1949穿過黑暗的花火》敘述金門古寧頭大戰的某個時刻,一名女孩的母親即將臨盆,她必須穿越戰區火線前往另一頭村落的醫生家求助.....,這短短的路途,讓女孩看見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成為她心頭永難抹滅的生命記憶。

鄭文堂導演的《老人與我》,取自真實故事,敘述一名失智老人出走家庭,引來全村人急著尋找他的下落....。
短片樸實,構圖毫不花俏。可《老人與我》有股奇妙力量,伴隨著誠懇又簡單的情節,從銀幕上蔓延出來。
老實說,短片一結束,我眼淚便止不住地一直滑落,也許,我被劇中老人那句「謝謝你們來找我」給撼動了吧。
人的情味與不捨,有時真是可愛地叫人心痛。

10+10-02.jpg  

陳駿霖導演的《256巷14號5樓之1》是部古錐的小情愛電影(同樣有著濃厚的台灣人情味);鍾孟宏導演的《回音》讓我想起麥可漢內克執導的《大快人心》,肅殺又令人不寒而慄的冷漠,戴立忍的表演依然精準的可怕;楊雅喆導演的《唱歌男孩》清新宜人,在那個考試考不好就會挨打的體罰年代,厭倦填鴨教育與壓迫體制的資優生,決定向這個凡事只看結果的校園報復;侯孝賢導演的《黃金之弦》藉由母親對女兒講述家藏金飾的回憶,探看過往那個打拼與踏實與艱困的年代;何蔚庭導演的《100》與其說是劇情短片,不如說是紀錄短片,劇情全然抽離,卻仍能在老人滿臉皺紋與蹣跚的身軀看見生命與歷史的力量(真是一步一腳印啊);魏德聖導演的《登場》同樣有著紀錄片風情,細述飾演莫那‧魯道的林慶台如何從部落牧師一步步走向繁華的電影世界;王童導演的《謝神》,故事結局雖在預料中,但為土地公戴3D眼鏡看《阿凡達》,還是讓我笑開了懷。

除上述作品,其他幾部沒有提及的影片,也有一定的水準,至少在技術面都沒問題,只是故事或敘事方式沒能吸引到我罷了。
無論如何,《10+10》能夠集合這樣多位導演共襄盛舉導戲,這絕對是空前,但不確定是不是絕後。
喜歡台灣電影的朋友們,自不該錯過《10+10》,在20部短片中撿拾屬於自己鍾愛氣息的寶物。
《10+10》是今年金馬國際影展的開幕片(首映當晚),影片預定於12月中登上院線,屆時記得去戲院捧捧喜歡導演的場子喔。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