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868

1983年,白先勇先生出版《孽子》小說。
1986年,虞戡平導演將《孽子》搬上大銀幕,由邵昕、孫越和李黛玲等人主演。
2003年,《孽子》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由曹瑞原先生執導,范植偉、柯淑勤、丁強等人演出。
2014年,兩廳院推出《孽子》舞台劇版,續由曹瑞原導演執導,集結唐美雲、吳中天、莫子儀、丁強、柯淑勤等人共同演出。

首先,萬分感謝朋友的邀請,讓我得以提前欣賞到《孽子》上半場演出整排(我看過媒體陣仗最大的一次整排啊!);從小說到電影到連續劇再到舞台劇,從1983年到2014年,不管時間如何推演,表現的方式如何不同,李青、龍子和阿鳳的外貌始終青春如昔,他們依舊在黑暗王國裡飄飄盪盪,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尋覓之旅。
這群在外遊盪數十載的孩子們到底在追尋著什麼?也許是父親的認同、也許是被疼惜的渴望、也許是擁有太多的愛或填不滿的慾望吧;有趣的是,年輕時候讀《孽子》小說,只看見同志族群的孤獨與不被認同,如今搬上舞台再看,才發現寂寞的人又何止只是新公園內的孤鳥們,李青的父親和母親、自殺的吳敏、對著小玉大罵的老周、溫文儒雅的傅老爺子等,誰不寂寞?誰不是在等待著被安撫或試圖安撫著他人。

IMG_9740

雖然電視和舞台劇版《孽子》皆由曹瑞原先生擔任導演,但從小螢幕搬到大舞台,表現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
我喜歡舞台劇版新增多段舞蹈場面,那是活力、慾望、愛情來去的象徵,拉扯著人心。
我欣賞電視螢幕被放大到一整個舞台後,觀眾更能在演員的走位和互動中,看見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一如李青跟小玉、楊教頭、傅老爺子和龍子等人的互動親暱,但他和父親之間始終存在著一段「距離」,象徵父子倆埋下的心結,迫使他們拉不近彼此關係,卻也無法真正從對方身邊完全逃開。
另外,相較於《孽子》電影版崩壞的阿鳳或電視版盡現阿鳳野性魅力的馬志翔,《孽子》舞台劇版的阿鳳為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驚喜;不變的是,阿鳳的褲子仍是鮮豔的紅(一如馬志翔的紅色襯衫),那是阿鳳最鮮明的性格印記;不同的是,舞台上的阿鳳更狂野也更神祕,從頭到尾不發一語,只有不間歇的舞動,變成一種「印象」般的存在,如火一般,寡言而暴躁的燒進(舞進)龍子和觀眾的心。
舞台劇版《孽子》,除阿鳳一角我覺得處理的頗有意思外,楊教頭一角也挺有趣,從電影版的孫越到電視版的丁強到現在舞台劇版的唐美雲,楊教頭這個角色的性別和體型都不盡相同,但他/她永遠都是《孽子》小說或螢幕或舞台上,最溫暖也最可靠的避風港;唐美雲飾演的楊教頭,一出場就很吸睛,整個舞台都瞬間鮮活了起來,可惜楊教頭在上半場只有一幕戲,實在是少了點啊。(礙於演出長度,阿青的戲份佔最重,其他角色如小玉、吳敏、老鼠等,難免被刪減許多。)

IMG_9770

幾個禮拜前曾參加過白先勇先生和曹瑞原導演的講座,聽說《孽子》舞台劇會安插不少「舞蹈場面」時,心裡很是期待;如今看完上半場整排,舞蹈場面比我預期的要少了些,劇情部分雖有更動,但大體來說仍予人貼近電視版本的印象感,我其實很希望《孽子》舞台劇版可以「破壞」的更多,或許是舞蹈場面更多、或許是阿青的比重更少、或許是阿鳳的獨舞可以更長等。
根據先前經驗,如果整排的觀賞好感度是5分,到了劇場正式演出,搭配上燈光和佈景後,好感度通常會有所提昇,例如「一代粉絲:JAPAN」的《大雄與誓言之日》,正式演出時的劇本紮實度和演員的緊繃度,都比整排時要好上許多。
因此,非常期待看到全本且正式的《孽子》演出,希望會有更多的感動與驚喜。

IMG_9877

《孽子》舞台劇演出的購票資訊,票券所剩不多,要搶要快啊: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xaexiQgx5wgQ

IMG_9886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