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動物園》結局讓我哭了,即使那或許不是導演本意。
這會是我年度推薦電影,非常非常喜歡。

《單身動物園》像是導演Yorgos Lanthimos前作《非普通服務》的另個世界觀版,用古怪卻又自成一格方式閱讀愛情;在那個世界裡,成年男女若單身超過45天,就會被變成動物。男主角大衛的妻子移情別戀,他帶著變成狗的兄長入住伴侶飯店,盼能在時限內找到另一半.....;而旅館裡的住客們為躲過變身命運,無所不用其極,有人掩飾性格、有人掩蓋性向,有人假裝各樣「缺陷」,只為找到「適合」的另一半並「符合」社會對自己的期待。
在那個世界,單身者若想延長變身時限,他們可以幫忙旅館獵捕逃亡的單身男女,每獵捕一人則變身時限往後推遲一日,受害者成了加害者的幫手,只為生存;在那個世界,孩子只是工具,用以延續人類血脈或是擔任失和夫妻的情感潤滑劑;在那個世界,只有同類沒有異己,同志只能跟同志、異性戀只能跟異性戀、跛腳只能跟跛腳,階級清楚無法跨越;在那個世界,人們習慣向「多數/主流價值」靠攏,儘量遠離「少數」,因為「多數/主流價值」數量龐大,存活機率較高,當旅館經理詢問大衛:「您的性向是同志或異性戀?」,大衛說他有過同性戀經驗,但他選擇以「異性戀」身分找愛。社會看似給予人們「自主選擇權」,然而少數族群仍在慢慢稀釋減少中,因為每個畏懼遭受排擠的人,一個又一個「自動」向多數靠攏,一如飯店經理所說:「44就44、45就45,沒有44.5這種東西」,「小數點/弱勢者」被大環境犧牲與捨棄;在那個世界,有很多配對成功的伴侶,他們選擇相守一輩子的原因,或許與愛無關,倒是跟階級、配對機率、社會福利有關。

(底下會提到關鍵劇情喔)

《單身動物園》的劇情在後半段轉了個彎,大衛逃出旅館,進入單身團體尋求幫助。當我們以為大衛終獲自由,才發現單身團體做著跟家庭團體一模一樣的事情:排除異己;單身團體嚴禁任何成員戀愛、接吻、性交,若發現有人不遵守規則,便會施以不人道的嚴厲懲罰;大衛以為獨身的自己可以輕易融入團體中,編劇當然不願放過他,好看的電影從來都是衝突矛盾不斷,在這個嚴禁相戀的團體裡,大衛反而找到真愛,一個跟他有著相同近視問題的女性;為躲避懲罰(歧視),大衛和近視女士只敢私下相約見面,並發展出一套「真愛密碼」,暗通款曲,然而紙包不住火,他和近視女士的愛情終究被單身團體領袖發現,為阻止倆人愛情持續發展,領袖剝奪近視女士的視力,讓她成為盲人,拉開她與大衛的「階級」距離。

原來《單身動物園》不只是愛情電影,它真正想講的是人類社會寓言,一則從古老到當代持續存在的迫害史:不同團體為鞏固實力,以殘忍手段戕害他人以維持團體最大化利益。
《單身動物園》讓人看的怵目驚心,一是這則「虛構」故事「真實」的不得了,少數服從多數,始終是人類社會用以達成目的的最好藉口;一是電影結局,大衛決定跟近視女士相守,他們逃離單身團體,回歸所謂的「文明社會」,大衛和近視女士坐在餐館中,他跟服務生要了把牛排刀,準備將雙眼弄瞎(相同階級),如此才能跟近視女士永遠相守。
電影最後就落在大衛站在洗手臺前準備弄瞎雙眼,而近視女士坐在餐廳中等待他辦完事情。
好殘忍好無奈也好悲觀吶,即便是真愛都跨不過人類社會架構起的龐大階級、歧視高牆,每個人都活在牢籠中,無法逃脫;電影裡,單身團體成員潛入家庭團體,用死亡與真相揭發家庭團體成員的虛偽(揭露「家庭關係」背後的利益真相),但電影結局,大衛不得不的選擇(刺瞎雙眼),不也是他對單身團體最大的控訴,你們(單身團體)說他人偽善,你們何嘗不是如此?逼著我只能用如此極端方式追求想望的生活。
最終,近視女士只能殘忍、大衛只能自殘,否則他們無法相守,無法擁有「正常」的生活,即使這個「正常」是建立在「不正常」的行徑之上
再說,大衛和近視女士的愛情說是真愛,其實也有私心吧,或許是害怕孤單,也或許是想望「美好」未來(唯有回到「主流」社會才能享有旅行或社會地位或「正常」生活等福利),而不得不默許(進行)這個激進舉動。

《單身動物園》結局讓我哭了。電影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告訴觀眾大衛到底是弄瞎他的雙眼或是拋棄近視女士獨自逃亡;想來,大衛有沒有弄瞎雙眼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讓觀眾看見無法尊重不同價值觀的社會,如何將弱勢族群逼入角落,袖手旁觀他們或扭曲性情或傷害彼此。
一個厲害的劇本,不只是提出有趣的設定,更懂著依循設定,挖掘出令人信服且獨到的世界觀。《單身動物園》有著Yorgos Lanthimos導演作品一貫的黑色幽默,並在冷酷的利用與勾心鬥角戲碼中,找到一絲尚未泯滅的溫暖人性。
《單身動物園》劇本、攝影、配樂都突出,演員部分也有可觀,水準整齊,飾演大衛的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一直都蠻適合演出這類有點卑微有點倒楣的小人物角色,例如他在《殺手沒有假期》中的演出。

補充一個小感想。
我很喜歡《單身動物園》裡,班維蕭(Ben Whishaw)飾演的角色:約翰。
我一直認為約翰這個角色很可能是「同志」(猜想),除了班維蕭在現實生活已經出櫃的事實,還有約翰一角主動跟大衛搭訕、兩人話別時,約翰給予大衛的熱絡擁抱、大衛承認自己有過的同志情史、另個團員(John C. Reilly飾演)指約翰才是大衛好友等等;如果約翰真如我猜想被設定為同志,那麼他與女性團員組成家庭一事,大概就是導演對當代社會依舊有許多同志為逃避異性戀社會的歧視與壓力而進入婚姻殿堂的影射。

約翰一角的處境(掩飾性向),讓我想起當初對Todd Haynes導演作品《Carol》的中文片名被翻成《因為愛你》的疑惑;我可以理解片商礙於票房壓力,選擇一個較為「通俗/大眾」的片名,但我挺好奇片商為何選擇男女通用的「你」取代女性專用的「妳」,《因為愛你》畢竟是關於兩個女性戀上彼此的作品,或許片商取片名時,有意「淡化」影片的同志情節?(吸引保守派觀眾入場?)又或者是單純比較習慣/喜歡「你」字的用法?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