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光影旅行-01.jpg

拍一分鐘的電影,要投入很多個一分鐘,才能完成,不知不覺生命就過了。
這個過程本身,成了看不見的歷史;而每一部電影,就是歷史的見證。
---------------「乘著光影旅行」

「乘著光影旅行」開場,一對騎在摩托車上的母女,對站在路旁的侯孝賢導演說:侯導演,好高興你來我們麻豆拍片,你們在拍什麼啊?
侯導回答:我在幫坎城影展拍60週年紀念的三分鐘短片。
此時,侯導身旁站著一位大鬍子男人,靜靜等候這場對話結束。
這位外貌黝黑、頗有藝術家氣質的男子,名叫:李屏賓(賓哥)。
他是台灣知名的電影攝影師,走過台灣電影新浪潮、拿過國內外無數影展大獎、跟各國導演合作拍片,皆獲一致好評。
他的名氣不大(業界以外)、亦無燦爛的明星光環。獲得挪威影展頒發特別榮譽獎時,賓哥邀請80歲高齡的母親同行,得獎感言打趣地說:「其實,我母親始終搞不清楚我做的事。」
母親對孩子的成就猶如霧裡看花,尋常觀眾亦是如此。
回溯看似無意義的開場,其實是漂亮的破題。
一部影片的誕生,不單靠導演、演員、資金,還有許許多多躲在攝影機背後,默默打拼、奮鬥、無名的幕後人員。
他們或許一輩子奉獻給電影,也未必能贏得肯定、未必能得到家人諒解(低薪、長年在外),僅僅憑著對電影(工作)的熱情、或養家活口的不得不為,投注時間於一格格膠片中,期待留下可能傳世的作品。

 乘著光影旅行-02.jpg 

看完「乘著光影旅行」,觀眾是否更了解賓哥的人與事?我們看到的,究竟是導演刻意塑造的形象?或是真實的賓哥寫照?
李屏賓先生喜愛拿相機攝錄樹葉擺動的模樣。
在沒有生命的微風、樹葉、自然萬物中,看到了中國文化的陰陽、也看到生命活力,他會對著樹葉低語、要求葉子們為他多跳點舞、多說點話。
這一幕,讓我聯想起「美國心玫瑰情」的男孩,拿著攝影機捕捉塑膠袋飛舞的畫面,別人眼中的平淡無奇,卻是他人眼中的至寶。
拍攝「太陽照常升起」時,天公不作美。
姜文導演原本要拍大漠荒涼、炎熱的景象,卻下起大雪,他懊惱地詢問賓哥如何是好?
賓哥說這大漠下雪景象難得一見,反該拍下來才是。
王家衛導演對賓哥的印象描述是:「如果杜可風是水手,那麼屏賓就是軍人。」
導演說這人難得開口講話,有問題會想辦法解決、儘量不造成他人的負擔。一板一眼的做事態度,出於責任、也出於對工作的自傲與自豪。
前往挪威領取特別獎時,難得和母親出遊的賓哥,於挪威的某咖啡館喝著下午茶閒聊。或許是攝影機在旁的關係、也或許母子倆本來就少有話題,莫名、無言的尷尬在彼此間漂蕩著。
對照到賓哥與侯導在法國拍攝「紅氣球」時,語氣中明顯放鬆、少了拘謹,多了熟稔夥伴習性的熱絡,討論著氣球該如何入鏡與出鏡,攝影機該如何運動云云。
一冷一熱的相處模式,並非對親人的冷漠,而是長年在外,與外人相處的時間遠多過家人的犧牲。
影片最末,導演姜秀瓊口述賓哥獲得國家文藝獎的感言,他說自己在拍一位新導演的作品,休息時間察看手機竟有二十來通的未接電話,當時心情極為忐忑不安,深怕家人出了事情。畢竟,在外工作多年,第一次有如此緊急來電的情形。
直到後來確定是獲得國家文藝獎通知,心情頓時百感交集,他說:「「原來我們心中最關心、在乎的事情,是親人的安危......家人的平安是如此的平常,每天都在那裡,卻一直被自己忽略了,家人啊,這是國家文藝獎給我的另一件重大的收獲。」

乘著光影旅行-03.jpg 

「乘著光影旅行」以拼貼方式敘事,看似混亂、打散時空的訪談剪接、其實是精心擺置(引導)的線索,匯集出逐漸立體的「李屏賓」形象(生活、事業、人生觀)。
對微小事物的細膩觀察,說明賓哥觀點的獨到與敏銳;專業認真的態度讓合作夥伴有著高度信賴,侯導曾說:「因為他(李屏賓)總能達到我要求的東西,讓我得以用更自由、大膽的態度,去完成想要的作品」;賓哥多次在公開場合感謝母親的包容(父親早逝,由母親撫養長大)、也多次表達無法長時間陪伴母親身旁的遺憾。
他說:「以前我認為拍電影,就在台灣嘛。現在世界變小了,家,反而變遠了。」
語氣中藏著感嘆與愧疚,可話鋒一轉,又讓人聽見他對電影工作的堅持與信任。
生活,難有兩全的完美,夢想與親情,往往是相互拉扯的矛盾。
想拍藍天卻下大雨、想拍熱浪荒漠卻碰上大雪,沒關係,山不轉人轉,借力使力,拍出跟原先預定不同的景物,結果反有意外驚喜。
創作,非制式行為,難得面面俱到;人生,也是如此。
記得賓哥在片中提到,要成為好的攝影師,必先熟悉「光」的特性,不同光線,便有不同效果。
光與影,彷如人生/創作旅程的高、低潮,即便面對陰影(低潮/困境/疑惑),也要能拍出其中層次況味,而這份層次,就是對困境的擁抱與釋懷。
唯有如此坦蕩豁達面對生活裡的「不完美」,才有創作上寬厚與包容的多重可能性吧。

「乘著光影旅行」由台灣女導演姜秀瓊和香港攝影師關本良先生聯手執導。
影片風格剛柔並濟,理性、感性兼備。(因為男女導演合作的關係嗎?)
既有精彩的技術面討論,例如利用爆米花、塑膠袋彌補室內光源不足問題等;亦有感性的人生思考與充滿詩意的影像。
讓本片不僅只是單講夢想、熱血的作品,它還碰觸成功事業背後的陰影,探討人的眷戀與取捨。(從創作的點,放射出對生活的感嘆,進一步拓寬了影片原有的格局!)
只是,看完「乘著光影旅行」後,我依然好奇想著,銀幕上的賓哥、銀幕下的賓哥、和導演剪輯出來的賓哥,究竟有多少的差異?
不同作者記錄同一個人物,結果未必相同,這也算是看紀錄片的一個小趣點吧。

(本篇原文刊於人間福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