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a-01.jpg 

看完「艋舺」,心情大好。
「海角七號」讓台灣觀眾重回國片懷抱,可惜技術面仍有明顯缺失;「艋舺」的出現,揭示拍出:技術、娛樂、劇本兼顧的台灣電影,已非不可能任務。

轉學生蚊子(趙又廷飾演)第一天上課就被校園惡霸盯上教訓。
艋舺廟口角頭老大兒子志龍(鳳小岳飾演)和頭號跟班和尚(阮經天飾演)相中蚊子的膽識,邀請加入小幫派,撐腰力挺。
從小沒有朋友的蚊子,突然多出幾個好弟兄,心裡既感動也感激。
然而,混幫派、講義氣的世界,並不單純,艋舺地區的權力轉換,新時代的衝擊改變,讓這群自命為太子幫的好友們,產生嫌隙,引發連串悲劇。

monga-02.jpg 

先談幾項個人覺得可惜的部份好了:
一、全片缺乏一位份量足夠的女性角色。
我以為席曼寧的角色最是可惜,身為老大的女人,可硬、可軟、也可以是溫柔、堅毅的精神支柱。
(柯佳嬿的角色雖有類似功能,但她象徵著憧憬與希望,易碎而不安。而且她影響的人物僅局現在趙又廷身上。)
有好幾幕戲,我都暗暗希望導演能多給席曼寧一些情緒、表情,深化這個角色的厚度。
出殯一幕戲尤其可惜,若能將席曼寧和趙又廷的對手戲處理地更細膩,便能拉出較深刻的戲劇張力。

二,「這才是正港的台灣黑道」,白猴(蔡昌憲飾演)笑著對蚊子說出這句台詞。
什麼是正港的台灣黑道??從一個未成年、逞兇鬥狠的小朋友口中說出,感覺有點虛哩。
若由馬如龍說出同樣的台詞,是不是會更有味道??

三,美術超強,以假亂真,重現(虛構)80年代氛圍。
只是,街道上的電影、牛肉場、紅包場海報,怎都那麼破舊啊?照理說,應該會張貼一些較新穎的海報、傳單,不是嗎?

monga-03.jpg 

上述的觀感,未影響太多觀片的心情。
「艋舺」在某個程度上,紮紮實實地打動了我,從監製、演員、導演、所有技術面的配合與呈現,都叫人大為驚喜與讚賞。
很多朋友看完電影後跟我說:這部片,技術面優於故事面。
嗯,.........我挺喜歡「艋舺」的劇本哩。(即使有些段落處理的過於刻意,比如說父親的櫻花明信片、比如說廟口暗殺老大一場戲,但整體瑕不掩瑜,故事終究夠完整、動人。)
黑幫角頭的權力替換、謀殺、併吞,讓我想起「紐約黑幫」,動拳動刀的時代已經落沒,槍械彈藥的時代,搶上灘頭。
老一輩被迫退位、新盟主就要誕生,權力轉換之時,腥風血雨,成了不可避免的陣痛。
「一會刮風、一會下雨,難道真要起颱風了?」,瘋狗(王識賢飾演)意有所指的一段話,是漂亮的過場,風雨欲來,暴風前的寧靜。
櫻花的意象也處理地頗好,賞櫻,原是對父親的思念;後來,竟成幻滅/夢想的見證。
片末,大片血櫻飛散而出,染紅了所有角色們。
有人開始思念(等待)櫻花、有人如櫻般,燦爛短暫,消縱即逝。
這一幕戲,讓我想起林書宇導演的「九降風」,夜晚涼風,送來死訊、也送來思念與不捨。
有趣的是,「艋舺」的太子幫,同樣讓我聯想起「九降風」。
兩部影片都在講逝去的美好、也講友誼的變與不變;而且,兩片都有隱諱的同志(兄弟)情。被愛慕的對象,都剛好由鳳小岳飾演。
「九降風」的導演是林書宇先生,他同時是「艋舺」的副導。是否有影響鈕承澤先生的創作?不得而知。

好導演懂得挖演員的深度,讓他們發揮出最大的銀幕魅力。
「艋舺」帶給我的一大驚喜,便是演員。
陳漢典的小混混嘴臉,跟「康熙來了」有著截然不同的銀幕/螢幕形象。
金鐘影帝趙又廷繳出漂亮成績單,縱橫全片,毫不生澀。唯一缺點,大概是大笑的時候,表情總有點「演」過頭。
馬如龍、蔡昌憲、林美鈴、鳳小岳、黃鐙輝、柯佳嬿、席曼寧.....全部都有水平演出,尤其馬如龍和席曼寧,一出場,渾身戲味,薑不虧老的辣。(忍不住再抱怨一次:席曼寧的戲份太少了啦!!!!!!)
連侯孝賢導演說演出成績最差的鈕承澤先生,表現也是不錯。(別忘了客串演出的鄭有傑導演,短短1分鐘,笑果十足~)
全片,有兩位演員,極得我心。
一位,是瘋狗王識賢;一位,是和尚阮經天。
王識賢為瘋狗賦予的特殊動作、還有道地、清晰口條和眼神中藏不住的狂氣,都讓我為之讚嘆。今年金馬獎,麻煩別忘了好好肯定他的演出啊!!!
至於阮經天,光是哭戲時,那長長一串甩不掉的鼻涕,就值得提名金馬最佳男主角了。
和尚這名角色實在太討喜了,亦正亦邪,簡直是「科學小飛俠」中的二號大明化身。身為二號,總要承擔較多的責任、也容易成為箭靶的中心。
阮經天的演出,沈穩中見爆裂;深情中見城府!!有型有款,應該會是年末的金馬大熱門。

monga-05.jpg 

「艋舺」技術面的優異表現,值得熱愛國片的觀眾們,起立鼓掌鼓掌。
每個環節都做的很棒,配樂讓我聽的熱血沸騰,陳姍妮的音樂,有溫柔也有衝動;老歌選用與翻唱,都讓人重溫過往時光。
離開戲院後的第一件事,直奔唱片行買原聲帶;第二件事,馬上打電話跟朋友大聊電影種種。這兩件事,都傷荷包,要命。
對了,雙CD的原聲帶合輯,只有一首歌老聽不慣,即是阮經天和趙又廷的合唱曲「Tonight Tonight」,哈哈哈哈,兩位繼續演電影就好了,真心建議。
美術超用心,重現80年代的艋舺場景,找來無數古物,足讓五、六年級生在電影中,看到滿滿的感動。
服裝也是一絕,復古中見新意,好看極了。(長得不夠性格的人,還真撐不起這樣的造型~~)
「艋舺」的攝影是包軒鳴先生,他就是我鍾愛的「陽陽」攝影師。
包先生未能以「陽陽」一片,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提名肯定,讓我大失所望。
此次,透過攝影鏡頭,拍出充滿霓虹、濃烈兄弟情的氛圍,總該獲得提名肯定了吧?

山羊鬍問我:看完「艋舺」,你會對萬華感到怯步,以為那是個兄弟混雜的地區嗎?
首先,我欣賞電影呈現的艋舺風情。
這是不是真實的艋舺/萬華景觀?抱歉,我不是萬華長大的孩子,所以沒法給答案。
但我認為「艋舺」清楚地塑造了一個形象。
就像藍調、巫術之於紐奧良、時尚前衛之於紐約、浪漫多情之於巴黎....般,這些城市都有他們鮮明的特質,可以讓非當地的居民,根據電影給予的指示,去想像、建構他們心目中的城市景觀。
同樣地,「艋舺」的霓虹夜市、角頭混居、夜市風情,也具有同等功能。
未必真實,卻也未必全然虛構。
我相信很多外國朋友在看完「艋舺」後,反而會有興趣一探真實的萬華景況。
有人或許會說:可是萬華還有很多故事可講,又不是只有黑道、混混、殺戮。
是啊,誰說一個城市只能有一個樣貌?紐約被無數人拍過,有恐怖、有陰暗、有浪漫、有歡笑...,哪個才是紐約的真正風情?我想,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描繪的出吧。
即便如此,人們仍會因為感受、生活條件的差異,而對同一個場地有著不同的評價。
所以,同樣在萬華拍攝的「霓虹心」和鈕導「艋舺」呈現的萬華風情,便有著看似相同、卻又不盡相同的觀點。
如今,曾經繁華褪去的萬華地區,重新湧入觀光人潮;曾經沒落的國片市場,變成呼朋引伴的熱門活動。
「艋舺」與萬華,魚幫水、水幫魚。影像魅力,活化兩個垂垂老者,很是感動。

monga-06.jpg 

「艋舺」在票房上的斬獲,讓我們看見台灣電影的契機。
這份契機,其實來自電影工作者多年的經營與嘗試,才慢慢摸索出的活路。
畢竟,沒有「九降風」、「囧男孩」、「海角七號」等作品,獲得觀眾、影評的雙重肯定;沒有「聽說」、「陽陽」、「不能沒有你」的接手發光發熱,甚至拿下暌違多年的金馬最佳影片,「艋舺」肯定難以登上台灣春節檔期、賣座也難迅速破億。
觀眾願意進戲院捧場、投資者就願意砸錢;錢路打開了,可以玩的類型就多、加上政府支援拍攝;電視、電影圈共同培養偶像明星(趙又廷、阮經天),待所有元素到位,制度自會建立;制度建立起來,便能吸引更多有理想的創作者投入,更多好企劃才有躍上檯面的機會;觀眾對電影有了信心,票房才會穩定成長.....。
聽起來是簡單的道理,事實上要從A走到Z,卻是好長一段距離,中間可能會走偏、也可能掉下山谷。
我不相信「成功」可以一蹴可幾。
一如鈕承澤先生從演員變導演、從小螢幕轉戰大銀幕、從小成本影片接手大成本製作;或者,監製李烈從小品「囧男孩」到大製作「艋舺」,清楚掌控資金預算、行銷、拍攝日程....等,都是經驗累積得來的結果。
兩年前,「海角七號」的大獲全勝,振奮了很多人。
當時我很擔心海角七號」的盛況僅是曇花一現。
兩年後,「艋舺」接續「海角七號」的本土路線,卻不守舊,格局更大、視野更廣、企圖心更強。
這次我真的相信:台灣電影有機會爬起來了!!
「艋舺」為所有想要拍好商業電影的工作者,做了一次良好的示範:精緻、有看頭、又不沈悶。
這份付出與用心,值得肯定。
回頭看這條新聞:朱延平再搞笑 重拍《天生一對》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10022700010,00.html
這究竟是愛電影?還是害電影啊????賠錢生意沒人做,可做生意應要求永續經營,不是嘛?連玩2、30年老梗,把觀眾觀感都搞壞了,到底在想什麼?

該不該進戲院觀賞「艋舺」呢?
不想說「支持國片就該上戲院看艋舺」這種話;但支持好片,的確值得進戲院捧場。
尤其對80年代特別有感覺的朋友,千萬別錯過「艋舺」。
劇中的服裝、造型、擺飾、道具,保證讓人看到眼睛流口水,嘴巴開心地合不攏嘴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