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福爾摩斯現在知道,這孩子已經成為一個負擔,一個最痛苦的負擔。他告訴自己,其實都一樣,不論是羅傑還是其他任何人,所有生命都有終點。而他曾跪下來觀察的所有逝者都曾經有過生命,他把視線放在下面的階梯上,並在開始往下走時,在心裡重複他從年輕時就一再思索卻得不到解答的問題:「這有什麼意義?這種悲哀的循環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這必定是為了什麼目的,否則宇宙就只是由機率所主宰。但是這目的到底是什麼?」《心靈詭計》。

如果用《贖罪》來比喻。
小說版《心靈詭計》是《贖罪》裡的年邁女作家,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揭露現實人生一點都不幸福美滿的真相。
電影版《心靈詭計》是《贖罪》裡的女作家所書寫的小說,在無力挽回的遺憾中,架構出希望,一個較易於被接受的過去與未來。

《心靈詭計》小說跟電影格局大不同,小說比電影書寫更多生命的無情無奈與無可預測、小說讓讀者更清楚看見福爾摩斯的冷漠應對背後的傷心與壓抑、他對華生與兄長的過世的自我封閉、他能夠看見他人釐不清的「真相」,卻參不透生命的邏輯走向;而福爾摩斯對山椒與蜂王乳的研究與追求,正似神秘女子相信玻璃琴音可以喚回死去孩子亡魂、正似父親沒有伴在身邊的梅琦先生和男孩羅傑面對福爾摩斯,將其視為偶像甚或缺席父親的替代品;原來,所有不願面對的真相,都只是不想讓塞滿慰藉的心,再次空洞。

喜歡《心靈詭計》電影版。

更喜歡米契‧柯林(Mitch Cullin)的《心靈詭計》小說版。尤其後半段,讀著讀著,忍不住鼻酸起來。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