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stock-1.jpg

1969年,年輕的Elliot自紐約返回家鄉白湖鎮,幫忙父母經營虧損連連的旅館事業。
他們欲向銀行貸款遭拒,反被要求須在兩個月內清償之前的債務,否則銀行將強制關閉旅館。
被經濟問題壓地喘不過氣的Elliot,聽聞鄰鎮拒絕一場大型音樂季演出,他突發奇想,決心接下燙手山芋,期望藉音樂季的名氣,吸引遊客造訪小鎮。
未料這場名為Woodstock胡士托音樂季的盛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入白湖鎮。
有同志、有嬉皮、有嗑藥嗑到整天笑嘻嘻的人、也有男扮女裝的易妝者、還有崇尚自然,天天裸體逛大街的靈修者....,人潮擠爆了小鎮道路,引來政府、警察單位的關注,也讓Elliot一家人,成為小鎮傳統派居民的眼中釘。
為期三日的胡士托音樂季吸引超過50萬人次參與盛會,不但為小鎮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影響、改變年輕一代青年的價值觀....。

woodstock-2.jpg 

「胡士托風波」不是演唱會紀實影片,它只是關於一群人在同一時間,共同經歷一場心靈洗禮的故事。有人成長、有人原地打轉、有人繼續朝夢想前進、有人裹足不前。
李安導演從這些前往音樂會朝聖的百萬人潮中,挑出其中幾則故事,與觀眾們分享。
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清楚看到一個導演如何將自己的生活哲學,融入在他亟欲分享的故事中。
導演曾經說過:「做人不要做盡,一定要留有餘地。就像我父親教導我寫毛筆字,他總跟我說,書寫文字的末端,定要迴鋒,這樣字跡才會飽滿、漂亮。而迴鋒的字,就是餘地,就是做人的道理。」
在「胡士托風波」裡(或是李安導演的所有作品),我們再次看見導演的書寫痕跡。
不管是同志、異性戀、第三性、嗑藥、反對或支持演唱會者、警察或成千上萬的嬉皮....,導演總帶著非情色、非批判的眼光來面對這場文化洗禮所帶來的衝擊。
而且,他為每個他關注的角色們,都留了一個餘地。
深受戰爭後遺症之苦的退伍士兵Billy,在演唱會場的山丘上說:「我曾經死掉,如今,我又重生。」(他用Was和Is來表示自己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悸動。 Billy的對白,讓我想起「AI人工智慧」裡,裘德洛飾演的機器人在臨死前,用Is作為「認同、肯定」自己曾經生活在世間的傷感!!!)
主角Elliot的父親跟他說:「演唱會結束了,看看這些年輕人正陸續離去」,然後父親看著心愛的孩子說:「加入他們,成為這群人之一吧。」。
父親的一席話,深刻地打動了我。這場戲不只讓觀眾看到一位垂垂老者在音樂季後,猶如重生的豁達;同時,他亦期許孩子活出自己,不要浪費了生命中最燦爛的一刻。(父親角色讓我想起「喜宴」的郎雄,即使希望孩子能留在身邊、希望孩子不是同志,但仍尊重孩子的選擇,並祝福他的未來。)
胡士托音樂季的發起人Michael,在演唱會結束後,望著滿山的垃圾,不禁對Elliot發出讚嘆的話語:「你看看這一幕,好美啊!!」。
眼前的垃圾山當然不美,Michael之所以說出這句話,是因為他看到(深信)一個充滿光明的未來願景。
名為希望、自由與解放的種子,在音樂季結束後,在人們心底悄悄成長。

woodstock-3.jpg

「胡士托風波」不是演唱會紀實影片,它只是拿演唱會當引子,勾出導演想要傳達的自由、烏托邦理想。
可是,我亦在這部喜劇電影裡,瞧見了李安導演的哀傷與實際。
影片中最歡樂、融洽、無憂無慮的時刻,居然都發生在主角一家人嗑藥之後的短暫時光。
多麼地諷刺啊,嗑藥後的恍惚,世界才會變地美好,現實的不堪與壓力,方能盡拋腦後,生命原來可以如此解放,如此繽紛燦爛。
看完電影後,山羊鬍對我說:「或許有人看完電影後,會覺得導演在宣揚嗑藥是件美好的事情?」
呵呵,別忘了,所有的假象都只是賣火柴小女孩點燃的小小柴火罷了。當微弱的火光熄滅時,現實依然會朝我們眼前撲來。而虛幻假象的背後,可是滿坑滿谷的垃圾山、和一張張臉上掛著疲憊與茫然的神情啊。
我們可以像「駭克任務」裡選擇居住在母體的人類般,寧願活在夢境、也不要面對骯髒的實際。
又或者,我們可以打開封閉的心,告訴自己:「現實或許不如夢境般地盡如人意,但是這就是我要面對地人生啊!!!」
要從虛幻與消極走向現實,靠著的正是生生不息的熱情與勇氣。(所以片尾Elliot的出走、父親的鼓勵,才有動人的力量啊!)

「胡士托風波」有一幕畫面震懾了我。
當Elliot嗑藥High到最高潮時刻,他走進人群,眼中所見景象都是亮光點點、色彩瑰麗、猶如流動的油畫。
然後,他望見山坡下、演唱會舞台前的滿場人潮,忽然間,所有人潮幻化成海洋,隨著波浪擺動、而舞台的中心散出眩彩光暈,最後成了滿天星斗....!!!
「有時候,我真希望這個世界沒有國界之分....」李安導演曾經這樣感慨地說。
沒有國界的世界,會是什麼光景?導演直接拍給觀眾看,就是眾人齊心,成了海洋、成了銀河、成了宇宙。在演唱會最瘋狂、高潮的三天,50萬個來自各地的靈魂,成了共同的個體,這一刻就是導演心目中烏托邦形象的展現。
不少美國觀眾批評「胡士托風波」未能呈現演唱會的畫面,根本不夠熱血、不夠精彩。
可是,我卻覺得導演拍出了音樂季的真正精神。在反戰、失落的年代,男男女女們用最單純、純真的狂熱,建立短暫的和平與自由。
每個人都是個小宇宙,而小宇宙若能團結,就是大海、就是無垠的銀河星空。
誰管「胡士托風波」在國外賣座失利或是影評不佳,光這場戲,就足以讓我對李安導演致上千萬分敬意。
我相信若交由其他導演拍「胡士托風波」,肯定會花大篇幅聚焦在演唱會的激情與群眾的狂喜反應上、肯定能將音樂季拍地熱血沸騰。
可我就是喜歡李安導演刻意的規避,就是喜歡他的留白。看不到演唱會,反而讓我更能恣意去想像那場盛會的美好。
另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發生在Elliot站在白湖畔看著一群裸男、裸女在河中嬉戲,忽然,他聽見遠處對岸傳來細微的音樂聲,他語氣平靜地對身旁的父親說:「啊,開始了」。
語畢,他和父親、以及男扮女裝的保鏢,靜靜地站在湖畔聆聽空氣中飄盪的音樂。這一刻攝影機沒有移動,只是專注在三個安靜的背影上。
銀幕上的人物是安靜地,我卻能清楚聽到他們內心的激動吶喊,或許因為我也跟著熱血了起來吧。
呵,好電影也像毒品般,能為觀眾帶來如真似假地幻覺啊!!

woodstock-4.jpg 

「胡士托風波」大概是李安導演近期作品中,讓我笑的最開心的一部吧。
我實在很喜歡影片散發的氣息和氣質,若非犯尿意,我還真希望電影可以演個三、四、五個小時長哩。(究竟是戲院冷氣開太強,讓我頻尿;還是因為我年紀大了????)
若你/妳讀完這篇文章,有意思去戲院觀賞「胡士托風波」,請帶著一顆開放的心,並記住,它,真的不是演唱會紀實電影。它記錄的是「人」的故事。
用這樣的心情看片,相信你/妳會和我一樣,有個愉快的觀影經驗。
在此,用力推薦囉!!!!

 woodstock-5.jpg 

後話:
「胡士托風波」的主人翁Elliot由喜劇演員Demetri Martin飾演。
Demetri難得挑大樑演出,表現還算可圈可點。
只是,有三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全部都跟演技無關;全部都跟長相有關。哈哈哈哈):
一,他左邊脖子上的黑痣,不知道為何,每次鏡頭Take到他的左側脖子,我都無法將視線從那顆黑痣身上移開。
二,他的鼻子。真的好大,我注意到他的鼻子是其他演員的...二倍大。
三,看看照片,你/妳猜他幾歲????
夭壽哩!!!他已經36歲了!!怎麼還是一臉幼齒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