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香港,會是什麼模樣?
香港電影《十年》,找來五位導演(郭臻、黃飛鵬、歐文傑、周冠威、伍嘉良)各交出一部短片,描述他們對香港10年後的想像;《十年》是一部極度焦慮的電影, 沒有一個導演對香港的未來抱有樂觀想像,他們眼中的香港從文化到語言到自治權全面淪喪;五部短片,五種不同切入角度探討香港的現在與未來,《十年》的議題 多元,劇本寫的有意思,第一則短片《浮瓜》,讓觀眾看見「兩顆子彈」如何改變(平衡)政治版圖,上面的人(中國)製造動亂以推動「國安法」(坦克車與軍隊入駐香港的「正當性」),下面的人(港民/移民)拿錢辦事只為能夠晉身「利出一孔」的受惠者之一,儘管《浮瓜》調性幽默,然而每一幕戲每一個轉折都是諷刺都是悲哀,為能活下去,只好自己人惡搞自己人,結果受利者,永遠是在背後操控一切的木偶師。
經歷過大埔事件或古蹟老是會莫名失火的台灣人,對於第二則短片《冬蟬》,應能產生些共鳴吧,片中收集「標本」的男女主角,表面上是在收藏「香港文物/歷史」,實際上卻是眼睜睜看著老香港的一磚一瓦在以經濟為導向的體系中,逐漸被拆除殆盡的憂傷。
短 片三《方言》敘述2025年的香港,廣東話逐漸被普通話取代,中國官方為同化港人,剝奪不會講普通話的港民生存權,為討一口飯吃,小老百姓們只好硬著頭皮 學普通話;早年的台灣不也如此,政府為推廣中文而打壓台語,學生在課堂上講台語還會被罰錢呢。我記得年幼的自己因為講了一口流利中文而感到沾沾自喜,卻未 曾想過為何講祖父母與父母輩擅長的語言,竟需要受到懲罰的荒謬。
第 四則短片《自焚者》有著剪接與演技上的不成熟,但這則短片卻也最打動我,不只是因為追求港獨的男孩歐陽健鋒意不在煽動仇恨,而是用「希望」與「行動」對抗 膽怯與姑息,更是因為片中的自焚者身份直到短片最後一刻才揭曉,當我看到自焚者身影時,內心湧起偌大傷感,我非常喜歡這個安排,像在訴說公理與正義的追求,從來不會一蹴可幾(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對抗),也絕對不是單屬於這個或下個世代的功課,每一個公民都要為我們生活的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樣貌負責!!
《十 年》的最後一則短片《本地蛋》,討論語言文字與意識型態的思想控管,一顆雞蛋如果叫「本地蛋」便是犯了國家禁忌,但同一顆蛋改名叫「香港蛋」便沒有問題; 一群年輕的少年軍只管拿著師長交付的名單到不同商家拍照存證,卻沒有思考過「為何只能如此不能那般」的問題(這一幕讓我想起伊朗電影《計程車司機》中,導 演姪女拍電影的經歷);當「本地」被全面取締與消失,香港也就不再是香港了吧。
「除了少年軍外,有時候也有大人來鬧事,我幾乎都慣了。」書店老闆。
「千萬不要慣了。我們這幾代都是慣了,才會變成現在這樣。」雜貨店老闆。
《十 年》前三則故事主角都陷在泥沼中爬不出去,第三則短片中,計程車司機的兒子名叫「港生」,雖是香港出生卻說一口流利中文,暗示香港下一代更向中國靠攏的 現實;然而最後兩則短片,我們又看見編導對香港未來仍抱有著希望,官方打壓的力道越強勁,人心底累積的反彈能量也越強大;我喜歡《本地蛋》的情懷,文字書籍可以被查禁,但渴望自由的思想總會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一如影片結局落在「為時已晚」與「為時未晚」兩句標語上,像在跟觀眾對話:未來如何,端看您們(群眾)用怎樣的心態處理我們刻正面臨的困境。
《十年》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它的獲獎或許不在電影拍的多突破與驚人,而在影片本身代表的意義(反抗/反省),電影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大熱,並引起諸多討論(危言聳聽或是預見未來?);我不確定《十年》能否在台灣掀起同等強度的票房熱潮與討論度,但我在這部影片看到與台灣近似的狀況,而我們是「為時已晚」或是「為時未晚」呢?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 Aug 04 Thu 2016 20:42
《十年》:看見台灣。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