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英法40萬盟軍遭德國軍隊包圍,困於臨海城市敦克爾克,英法軍隊進行策略性大規模撤退行動,然而驅逐艦屢遭敵軍擊沉,英國政府向平民徵收民船投入救援,不少民間人士甚至親自駕船前往敦克爾克,只為拯救受困的軍人/孩子/希望....。

(如果不想破壞觀影樂趣,或許可以等看完電影後再來閱讀文章)

如 果把《全面啟動》拍成太空科幻片,就會變成《星際效應》;如果把《全面啟動》拍成戰爭片,就成了《敦克爾克大行動》;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敦克爾克大行動》,玩了跟《全面啟動》一樣的哏,電影分成陸、海、空三條故事線,地面部隊的故事長度是一星期、道森先生駕駛船隻穿越英 吉利海峽前往敦克爾克救援的故事長度是一天、而費洛(Tom Hardy飾演)領軍的空軍救援小組,故事長度則是一小時;電影前半段,我還搞不懂為何要分一星期、一天、一小時,直到三個故事線人物彼此交錯才恍然大 悟,原來導演是用「移動速度」的不同,玩時間差的遊戲啊。




《敦克爾克大行動》前半段,三條支線並不在同一個時間層內,要到電影中段才慢慢接上彼此時間,這樣的敘事手法雖然有趣,卻可能對觀眾造成一點小干擾,腦袋得要轉一下才會弄清楚正確的時間順序;然而,時間差的敘事手法用在《敦克爾克大行動》,我覺得是成立而又不會淪於純粹賣弄技巧; 就像《全面啟動》的盜夢小組要在潛入對象的腦袋中植入暗示,每一層夢境的組員都得相互配合才能順利完成任務,《敦克爾克大行動》片中,英國政府原先預估只 能救出3萬名士兵返家,最後卻有高達30萬名士兵順利自敦克爾克脫困,憑藉的自是海陸空三方的軍人與平民攜手合作的成果;《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時間差手 法,除能增加影片的懸疑感,也有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只要其中一個鏈結斷落,任務就可能失敗;《敦克爾克大行動》有這麼一段對白:

「你從這裡幾乎可以看到.....。」
「什麼?」
「家。」

家 就在不遠處(目視可即),卻又那樣遙遠(無法橫渡海峽);若說《全面啟動》的盜夢小組在夢境對象腦海中植入「父愛/希望」的暗示,那麼《敦克爾克大行動》 對銀幕主角植入的暗示便是「家」,家的意義,狹義的看是親人,廣義的看是自己同胞,用更開闊的方式解讀,便是導演希望處在不同時間帶(國家、種族、思想、 年齡、階級)的人們,可以用「家」的胸懷接納並幫助彼此,如果我們把《敦克爾克大行動》的「返家」母題替換成《全面啟動》的「愛/希望」,那麼敦克爾克與 英國中間的英吉利海峽,代表的自然是達成「愛/希望」目標前,你我都要面對的「考驗」;《敦克爾克大行動》從開場的巷弄槍戰、敦克爾克無處可躲可逃的空曠 海灘、迫降飛行員受困在機艙中以及高地兵團被困於擱淺船艙底部等場景,一再讓劇中角色陷入進退維谷動彈不得的困境,他們的脫困與獲救,除了自救外,更多的 是他人的幫助,人的互助,才讓主角們「有機會」脫困;《敦克爾克大行動》確實像是《全面啟動》的再延伸,述說錯誤的暗示可能造成毀滅(恨/戰爭/種族歧視 /恐怖攻擊/死亡),而良善的暗示,才能幫助我們(人類)找到「出口」。




相較於諾蘭導演其他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並不複雜(劇情本身很單純),或許對喜歡《全面啟動》、《星際效應》和《黑暗騎士》等片的影迷來說,這麼不燒腦的劇情可能會感到些許失望吧,但我喜歡《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簡單與純粹(106分鐘的片長很親民啊), 影片節奏與氣氛拿捏十分精準、Hans Zimmer滴答滴答響個不停的配樂極具感染力、Hoyte Van Hoytema的攝影從色調到構圖都讓人著迷不已、Lee Smith的剪接俐落、老中青演員群戲夠水準,可惜戲份不特別集中某個角色,大概都與明年奧斯卡的演技獎項無緣(或者,Mark Rylance有機會以道森先生一角再次角逐奧斯卡男配角?); 我非常欣賞《敦克爾克大行動》減少對白,交給鏡頭說故事的魄力,當大批民船出現在敦克爾克海岸時,Kenneth Branagh飾演的司令官,眼中飽滿的欣喜淚水讓我起了雞皮疙瘩、Tom Hardy飾演的飛行員因為耗盡燃料準備降落,飛機滑行時的平靜與無聲,很是詩意與動人、而敵方戰機飛過海岸線,低沈音效先帶來警覺,接著遠方出現戰機身 影,待在防波堤準備撤退的大批士兵從眼神到身體的直覺反應(俯身躲避),讓人切身感受到情勢的緊張與士兵內心的緊繃、焦慮和不安(音效、影像、剪接和演員的完美配合典範)!




《敦 克爾克大行動》有兩場戲格外讓我有感,一是剛逃過死劫的士兵們坐在沙灘上,看著另一名士兵脫下身上裝備投海自盡,沙灘上的士兵們只是旁觀卻不出手阻止,當 恐懼與無望成了內心最大負擔,投向死亡也就不再是讓人驚駭的選擇了;另一場戲是Cillian Murphy飾演的落難軍官被道森先生等人救起後,因為恐慌症發作而失手殺死青年喬治,軍官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不斷詢問道森先生的兒子彼得:「他(喬 治)不會有事吧,那個孩子?」,直到抵達英國後,看見喬治的屍體被抬下船,才知道自己鑄下大錯,軍官看了喬治的屍體一眼,什麼話都沒說便消失在擁擠的人潮 中,沒有表示遺憾與歉意,或許出於膽怯,也或許出於羞愧,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不只存在戰爭期間而是一輩子都得背負的重擔(陰影),一如道森先生對彼得 說:「他(軍官)患了砲彈恐慌症,他不是自己,或許,他永遠不會變回原本的自己了。」,《敦克爾克大行動》沒有對人的錯誤做出簡易粗暴的批判,它只是平實地敘說面對恐懼時的我們,多麼地脆弱與無助。

最後,諾蘭導演終於要迎來他「第一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肯定了嗎?(也該是時候了!)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