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山姆跟著父母親去看《戲王之王》(1952年),深被銀幕上火車衝撞的畫面所震撼,山姆利用父親伯特送他的電動小火車重現電影場景。伯特不解山姆的行徑,只說小火車要價昂貴,要山姆更懂得珍惜。「他試著想控制一切。」母親蜜西懂得兒子的心情,要山姆用攝影機拍下小火車相撞的畫面,幫助兒子消除心魔。

在那之後,山姆愛上攝影機,或說攝影機成了他用來「控制生活」的工具,透過攝影與剪輯,他可以控制事情的發展,他可以讓一座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山丘,變成二戰戰場、可以掩飾母親與父親好友班尼的情事,讓家庭出遊日看起來歡樂又正常、可以讓霸凌他的同學羅根,變成銀幕偶像,散發著光與熱,也可以讓另一個霸凌他的同學查德變成不受歡迎的邊緣人,受到師生們的嘲笑。

羅根質問山姆為何要把他拍成銀幕金童?羅根確實是校園風雲人物,沙灘排球難不倒他,跑步也比其他同學更快,但羅根很清楚明白,銀幕上那個「完美」的人並不是自己,明白自己的惡被巧妙地隱藏了起來。

現實生活中,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導演拍了一部半自傳電影《法貝爾曼》,電影裡的山姆即是史匹柏導演的代言人,山姆對於影像有著強烈直覺,能夠用簡單的方式重現他在戲院看到的畫面。山姆面對母親的婚外情,一方面感覺被背叛,一方面又能理解母親的哀傷。山姆厭惡父親老是把拍電影說成「嗜好」,但他能懂得父親的寂寞,能明白父親對母親的付出。

HBO 紀錄片《鬼才導演史匹柏傳》裡,史匹柏提及母親的悲傷,父親的離開,以及他對父親的敵視,在史匹柏導演的早期作品中,父親常常缺席,母親總被寄與同情,一直要到多年後,史匹柏才知道母親的婚外情,以及父親沒有道出實情的苦心。理解這件事實後,回看《法貝爾曼》,我們或許會明白這部片為何要拍得如此溫柔:山姆(史匹柏)通過觀察去體會(理解)父親、母親與班尼關係中無奈的一面。

「家庭與藝術,會把你扯成兩半。」舅公

就連霸凌山姆的同學羅根,也是史匹柏導演自省一面的延伸。羅根對山姆說,銀幕上那個「完美」的人跟真正的他並不相同,他覺得自己不配被視為偶像。而在現實生活中,史匹柏執導的電影賣座驚人,提名並拿過多次奧斯卡獎,那都是他(成就)的一部分(一如羅根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但他的另一面卻鮮少被人看見(對於父親的誤會與殘忍),史匹柏導演像是藉由羅根之口道出他的心聲:關於他人眼中成功的自己,其實是一個不完美又自私又膽小的人。

「人生不是電影。」羅根
「也許不是,但最後,你得到了女孩。」山姆

《法貝爾曼》的迷人,在於它既真實也虛構,既是戲劇電影也是紀實影片,若說昆汀.塔倫提諾導演用《從前,有個好萊塢》顛覆(救贖)莎朗·蒂的悲劇,史匹柏導演則是利用《法貝爾曼》重塑他(導演)的成長時光:更用心用情地體會母親的悲傷,也對誤會多年的父親表達深切的歉意。如此一想,《法貝爾曼》(以及導演的過往作品)都是史匹柏導演的《媽的多重宇宙》,利用一部部的電影彌補人生中的遺憾(電影即是導演的平行時空)。

「我困惑了好長時間,但至少我有一個藝術媒材可以用來過濾,至少我可以這樣做,如果說電影對我有任何幫助,我避開了心理治療,因為電影就是我的心理治療。」《鬼才導演史匹柏傳》

《法貝爾曼》深深地打動了我:史匹柏導演歷來作品裡的各種元素(彩蛋),藏在電影裡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觀眾去挖掘、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配樂依舊無懈可擊、演員群戲一如既往地穩定:Michelle Williams 演出母親一角,前半場的放和後半場的收,情緒落差極大,但收與放居然都能傳遞出巨大的寂寞感,很是驚人。Paul Dano 把一個隱忍怒氣的好好先生演得絲絲入扣,奧斯卡沒有提名他,但無損這個表演的突出。飾演山姆的 Gabriel LaBelle,很讓人驚喜,情感掌控得宜,而且他真的有像年輕的史匹柏導演。至於只出現一場戲就入圍奧斯卡男配角的 Judd Hirsch,說明只要把握住一場好戲,就算只出場一下下,都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片末看到大衛.林區(David Lynch)現身銀幕有夠驚喜,林區在片中飾演約翰.福特(John Ford)導演,他告誡年輕山姆:「地平線在底下在上方都很有趣,地平線在銀幕中間,無趣!」《法貝爾曼》的最後一顆鏡頭,山姆走在片場,地平線快接近中央位置時,攝影機趕忙往上提高一些。這一幕好可愛,既是史匹柏導演回憶(致敬)福特導演,也是史匹柏導演分享給影迷們的拍片小知識(經驗傳承)。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