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剛亮。John睜開雙眼,又是一天的開始。太太在身旁熟睡,他望了她一眼,有些疏離。John輕聲地下了床,連個吻別都沒有,逕自洗澡更衣,離家去紐約港務局上班。



這是尋常的一天的開始。車子駛入曼哈頓島前,遠遠見到世貿中心的身影,埋在晨霧中,灰濛濛地,依然聳立。



紀念911事件五週年,好萊塢推出以911為題材的電影,除了「聯航93」,還有奧力佛史東執導的「世貿中心」。

「聯航93」是一部揣摩多於現實的影片,因為該事件的所有人員,後來都命喪在飛機事故中。

「世貿中心」則可根據生還者的口述,慢慢還原911發生當日,事情的真貌,或說〝接近〞真貌。

意外地,「世貿中心」並沒有被處理成史詩電影,它的格局相當小。

電影開演不到十分鐘,即發生飛機撞上世貿中心的悲劇。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的港務局警員John,帶領小組人員進入世貿中心中,意圖搶救被圍困在大樓的傷患,只是,救援行動還未展開,世貿中心便發生崩塌狀況,救援小組全數被崩毀的石塊活埋,僅剩兩人活著。一個是凱吉,另外一個則是菜鳥警員Will Jimeno(Michael Pena飾演)。

向來言辭犀利的導演奧力佛史東,在「世貿中心」裡,變得〝極度〞溫和。他藉著兩個被埋在同一地點警員的對話,來呈現這場悲劇下,人們掙扎求生的意志,還有其家人面對可能失去親人的傷痛時,情緒上多次的轉折。

「世貿中心」是一部微觀電影。它關注的焦點不是社會層面,而是人性與家庭。

為什麼要選擇John和Will的故事為電影的藍本?因為這兩個角色,恰巧是電影劇本裡,完美的對照。一個熱情、一個冷靜;一個老鳥、一個菜鳥;一個新婚、一個已婚許久…

兩個小時長的影片,分成兩條支線:一條是John和Will,生死一瞬間,激發出兩人對家庭、生活的渴望,既是遺憾又是希望有機會可以重頭來過;一條則是兩者妻子及家人的反應。

處理起情緒上的反應,奧力佛史東顯得遊刃有餘。世貿二樓崩塌時,引發另一陣土崩,John及Will的絕望,以及大喊:告訴我的家人我很愛他們之類的話語,都讓人聞之心酸。

而John的妻子Donna,從發現丈夫可能被埋在土堆時的情緒茫然(她和丈夫的熱情老早隨時間流逝),到後來在醫院中焦慮的等待,有著可觀的情緒累積。

當她望著電視新聞抱怨著說:這樣的等待真是叫人難受。隔壁的黑人太太說:是啊,我兒子也在土堆中生死未卜。然後,這位黑人太太開始說著她如何後悔兩天前責罵自己的孩子,沒想到,現在卻天人永隔…

這段對話乍看是黑人媽媽的遺憾自白,其實擊中Donna對丈夫冷淡的懊悔。她抱著黑人太太情緒潰堤,口裡喃喃著:謝謝妳,謝謝妳。終於,她明白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茫然,也終於明白對丈夫的感情及可能永遠失去丈夫的傷痛。



情緒的處理是妥當的。這是「世貿中心」的優點。但我說過,這是一部微觀的電影。它真的只是講一段:悲劇。這個悲劇和911的背景,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關連。

這讓我想到羅克洛素主演的「最後一擊」,同樣是好看的勵志電影,卻無力突顯經濟蕭條時代帶給主角及其他同樣奮戰拳擊手的不同之處。

如果將「世貿中心」的故事放在南亞海嘯、東京大地震、馬德里火車爆炸案…其實都適用。導演迴避911對世界及美國社會的影響,多少有點可惜。

當格局被壓縮、當時代背景不是重點,那麼電影就會變得單純。John和Will的掙扎,只剩單純的人性,而無宏觀的政治、國際視野。

也許,現下的美國社會還不能接受對911的深入探討;也許,單純的表現悲劇,是目前講述911事件的最佳態度吧。



「世貿中心」有一場戲讓我印象相當深刻,電影中一名海軍陸戰隊出身的牧師,深入世貿大摟廢墟找尋生還者,因為他,John和Will才能獲救。他入險境救人的行徑固然叫人佩服,但是當拯救行動結束,他打電話回教會說:我今天不會去上班,該是時間對他們(指恐怖份子)還以顏色了。而片尾跑字幕時,也加註說明該名牧師後來參與了兩次伊拉克戰爭。

我不確定奧力佛史東突顯這名角色的用意何在。除了表現牧師救人的天職(他說:我一定要去世貿中心,因為這是上帝給我的任務)外,導演是帶著贊同?還是反諷的態度在看這名角色?

這名具宗教色彩的角色,帶來整部電影最深沈的時刻。它透露了可怕的「以牙還牙」態度,以行天主之名,行報復之實的邪惡。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美國有911,很多國家每天都是911,每天都是戰爭、被利用、欺壓、生死離別…如果,牧師的一句話代表的是:我要讓邪惡之人付出代價。



那麼,911的悲劇,將永遠不會得到寬容與救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