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rayers-for-Bobby-01.jpg 

《為巴比祈禱》未能在第一時間感動我。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為巴比祈禱》,描述生在傳統天主教家庭的男孩巴比,發現自己是同志後,內心感到惶恐與焦慮。
他向深愛的家人求援,卻換來親人異樣眼光。
深愛巴比的母親勸導他:性向可以改變,只要你夠虔誠,上帝會讓你遠離罪惡。
然而,壓抑無法解決巴比焦躁的心。母親越是冀望他改變、其內心也越空洞。巴比只好選擇離鄉,到表姊家小住,期待展開全新生活。
在異地,巴比談了場戀愛,愛情賦予他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卻也因為愛情逝去,而深受傷害。
為情所傷的他,心中苦悶無人可以傾訴。母親不願接納真實的自己、對生活感到徬徨、無助、失落與孤寂....,最末,巴比選擇用激烈方式結束短暫生命。
巴比的死,撼動家中所有成員,尤其是疼愛他的母親。因為無法接受孩子自殺的事實,迫使母親重新檢視兒子過往,她從巴比書寫的日記中,慢慢了解其心底的傷痛、還有同志在社會上的艱難處境.....。
懊悔不已的母親,化身人權鬥士,試圖讓社會大眾了解同志孩子的心情、也希望如巴比般的悲劇,不再發生.....。

《為巴比祈禱》拍的並不差,某些段落亦真摯動人,只是偶爾不免流於說教;導演Russell Mulcahy為表現巴比內心掙扎,用了很多魔幻畫面,例如巴比忽然置身空蕩頹圮的水泥大樓外、或是全身被荊棘纏身....。
導演先生,故事本身已擁有足夠濃郁的情感,實在無須帶入太多這類花俏的表現方式......,頗干擾觀影情緒哩!!!(話說,《為巴比祈禱》其實是電視電影,當初為何會在台灣做院線放映???)

看完《為巴比祈禱》,有兩個小感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片末,巴比的家人前往舊金山參加同志遊行,算是對親人遲來的聲援。
母親走在人群中,遠遠看見死去的兒子站在群眾中對她微笑,她走進人群,才發現這位年輕的男孩並非思念的小兒子。
然而,母親還是給了靦腆的年輕人一個深深深深深深的擁抱。
這個擁抱,是整部電影最打動我的一刻。
它,象徵著母親的救贖;也象徵著母親的愛,象徵著每個孤獨的靈魂,都能因為人們不求付出的擁抱,打破彼此間的隔閡、藩籬,而獲得心靈的慰藉與昇華。
擁抱過後,導演用特寫鏡頭注視年輕人眼眶慢慢溼潤的神情,呼,這畫面讓我全身起雞皮疙瘩,紮實打動了我。

第二,《為巴比祈禱》的故事發生在80年代初,距今相隔近30年光景。
當我看著劇中母親不斷疾呼人與人間最單純的接納與尊重、呼籲人們放開心胸接納不同族群....我不禁驚覺,母親的聲聲苦勸,放在當代依然適用。
我相信同志權益從80年代至今已有長足進步,但人們面對不同於自身者的歧視與打壓,卻從未停止過。(不管是對女性、身障朋友、或任何弱勢族群~)
忍不住感嘆,時光或許飛逝,但人心厚度的長成,往往稍嫌遲緩啊。

Prayers-for-Bobby-0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tsocks1975 的頭像
    hatsocks1975

    香功堂!!PIXNET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