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7-Hours-01.jpg 

 

1.
多年前曾看過一部短片。
一名男子在家中跑步機運動,當天,是他的生日。
未久,電話答錄機響起,他的家人在答錄機上錄下祝福感言,祝他生日快樂。
接著,傳真機響起,傳來朋友輪流寫下的祝福話語。
然後,家中門鈴響起,另一群友人透過監視器,高聲歌唱生日歌.....。
當生日祝福透過各式電子儀器傳來時,這名獨身男子卻因心臟病發又無人在旁,而孤獨死去。
這則短片,像在警告著觀眾:科技,未必拉近人們的距離;獨身,終究孤獨。

同樣是多年前,有則電視廣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單身的上班女郎,身邊缺乏愛人相伴,但她不以為意,不斷告訴自己:一個人,也很好。
只是,廣告中的女郎越是笑的開心,我越覺得有種逞強、故做蠻不在乎的氛圍傳出。

2.
Danny Boyle導演的《127小時》改編自真實案件,敘述故事主人翁Aron Ralston前往大峽谷攀岩,發生意外,他的手臂被一塊大石壓住,動彈不得。
受困期間,Aron試圖保持冷靜,想盡辦法脫離困境,可總功虧一簣。
當人們無處可去,又發現生命一點一滴地消逝時,腦袋瓜的活動,反倒變地多采多姿了起來。(《潛水鐘與蝴蝶》和《點燃生命之海》也是如此)
Aron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回憶起被他甩了的女友、回憶起他和同事的冷漠互動、回憶起他與家人的逐漸疏遠....,他發現,長久以來自己習慣單獨行動,習慣將他人的愛意/善意拒於門外,可是當他真正處於孤獨、當他需要人們幫助時,卻求救無門,獨自一人存在廣大的世界(峽谷)夾縫中,竟是如此哀傷/無助的事情啊.....。

《127小時》開場,Danny Boyle導演便剪輯大量分割畫面,地鐵、馬路上磨肩擦踵的群眾、體育館的大批球迷、馬路上數不清的車輛呼嘯而過.....,擁擠。
然後,他將Aron身影置於其中一個分割畫面中,「群體」的擁擠更加凸顯了Aron的「單獨」。
導演何以要刻意強調Aron的獨身?一方面是為對比後來Aron陷入困境的恐怖;另一方面,則透過這起意外事件,恐懼化「單身」,帶出好萊塢電影不斷跟觀眾灌輸的「家庭、團體」傳統觀念。
是的,《127小時》乍看是災難片、是勵志電影,講述人類求生意志的不屈不撓;實則在於勸服(恐嚇)觀眾,人不可獨立於社群外,擁有家庭或過著群體和睦生活,才是王道。

片長一個半小時的《127小時》,幾乎都在看James Franco的個人秀,看他如何堅強又如何脆弱;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肯定,實至名歸。
James的男主角呼聲不高,可惜了,因為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之一,正是James Franco啊,若他能爆冷拿下最佳男主角獎,肯定會是當天晚會最閃亮的明星!
導演Danny Boyle以本片入圍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獎;導演獎未獲青睞,評審們大概覺得影片拍地太單薄、且缺乏驚喜吧。
《127小時》並不好拍,要在侷限空間內表現張力、要維持觀眾們的好奇心又不覺枯燥乏味,憑藉的是導演的巧思、佈局與場面調度能力。
《127小時》幾場回憶戲都能精準傳遞情感;而大雨滅頂、斷臂求生等場面,亦能達到驚懼、奇觀效果;有娛樂性、有戲劇性、又言之有物,Danny Boyle證明自己是值得觀眾信賴的好導演之一。
印度配樂大師A.R. Rahman和Danny導演合作過《貧民百萬富翁》,雙雙得到奧斯卡肯定;此次再度聯手出擊,音樂依然可觀,配樂、插曲都獲得提名,Dido演唱的提名插曲「If I rise」,頗為動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來聽聽。

3.
《127小時》片末出現Aron本尊,銀幕寫著:Aron至今仍持續登山、攀岩。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來站起來,該是最動人的故事吧。
兩天前看到一則報導,一名台大女學生幾個月前和朋友登山,因山上空氣太冷,導致隱形眼鏡乾澀,引發眼睛腫痛,女學生只好求助救難隊,搭直升機返回山下就醫。
三個月後,女學生再次跟朋友們出遊登山,這一次,卻不慎跌落山谷,意外身亡。
相同的拼勁,不同的結果;我們該唏噓,或是佩服他/她們敢於面對恐懼的勇氣?(畢竟,有人終其一輩子都在逃避心中的恐懼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