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man-01.jpg 

同事問我:你喜歡「十月圍城」嗎?
我說:嗯,不太喜歡。
同事:我聽說「十月圍城」的動作場面很精彩熱血耶。
我說:是嗎?我還蠻失望的說。
同事:那你有看過「葉問」嗎?有沒有比「葉問」精彩?
我說:沒耶,我沒看過「葉問」。
同事:不如你去看「葉問」,看完後再跟我說感想。如果你覺得武打戲比「葉問」差,我就不看「十月圍城」了。
我說:好啊。剛巧我也有點想看「葉問」。

ipman-02.jpg 

看完「十月圍城」,曾一度懷疑自己不喜歡這部影片,是因為年紀漸增,對純粹的拋頭顱撒熱血有些冷感。
直到欣賞完「葉問」,方才鬆口氣,原來我內心底還殘留點熱血啊!!
「葉問」和「十月圍城」都是關於戰亂時代的犧牲與奉獻,一個意圖推翻滿清政府、一個對抗殘暴日軍,大時代底的人們,該如何自處?
以劇情面來說,「十月圍城」的企圖心明顯做大,多支線人物、角色,串連起市井小民在時代巨輪的推動下,不得不為的無奈。
然而,「十月圍城」因支線繁雜,導致電影重心鬆散,我幾乎無法在任何一位角色身上投注熱情;相反地,「葉問」角色不多,但支線清楚,情感面處理也較細膩。
開場某武館廖師傅來葉問住所切磋武藝,葉問不疾不徐,先邀請對方用膳、喝茶、談天,後比劃武藝,沒有彰顯於外的霸氣,只有堅定自信的態度,迎接對手的挑戰。
一動一靜、一焦慮一自在,勝負早已篤定。廖師傅敗於葉問手下,央求不要將此事宣揚出去,以免影響武館生意。葉問答應,廖師傅才放心告辭。
未料,這場比試,被牆外撿風箏的年輕小子沙膽源撞見,他回到自家客棧,大力吹捧葉問武術的神奇、還有廖師傅落敗的慘況。
廖師傅得知消息,惱羞成怒,揚言要教訓毛頭小子,不服氣的沙膽源說:葉問就在客棧中,你有膽跟我去問他事實的真相。
莫名捲入紛爭的葉問,基於禮貌與信用,並未戳破廖師傅落敗一事,遂引起沙膽源的不滿,忿恨離去。
我很喜歡這段開場戲,於武,葉問和廖師傅的比試雖然僅僅點到為止,但招式俐落,已讓觀眾熱血;於文,這場戲奠定了葉問這名角色的矛盾與無奈。武功高強,個性卻內斂不願意出頭、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只是,身在江湖,特別是亂世,自修往往不夠。
揭穿廖師傅落敗事實,會害對方失去生意;不揭穿,又讓一個孩子內心受辱。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話用在葉問身上,似乎特別合適。
諸如此類的兩難問題,在影片中持續發生。
性格溫和、與世無爭的葉問,常被鄉親慫恿開武館,他總一再推卻,甘願平淡。
和平時期,尚能隱身豪宅,自律其身,不過問外界的紛擾;可是動亂時期呢?繼續當個不強出頭的好人?見到國家有難、同胞被欺負,是否該將小愛(家庭)拋於後,挺身而出,對抗不公不義?
劇中,葉問感嘆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卻又有感於自身的渺小。
他的喟嘆,何嘗不是人們的感慨?面對生活中的連番亂象,我們總想要改變些什麼,卻不知該如何下手。
憑一己之力,水波無痕;但眾人齊心,便能引起較大的漣漪。
只是,誰「該」或誰「願意」成為第一顆投入大海的石子???

ipman-03.jpg 

「葉問」裡,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林家棟飾演的李釗。
李釗像是牆頭草,說難聽,兩面討好;說好聽,韌性強。
日軍來襲前,仗著官威,偶爾耀武揚威、嚇嚇小老百姓;碰到踢館武師,又趕緊跟葉問求救,不忘耳提面命說:別丟了咱們佛山的臉啊!!
後來日軍進犯中國,日本三浦將軍性喜武鬥(「神鬼戰士」喔?),他提議:有人願意出來比武嗎?只要打贏我們隊上的人,便能獲得白米一包。
擔任日軍翻譯的李釗,找來多位落魄武師比武,未料落敗的武師竟遭日方私刑處決。
眼見同胞莫名喪命,葉問大感驚駭與憤怒,出場挑戰,擊退多位對手,一方面討公道、一方面發洩怒氣。
離去時,李釗趕忙追出,要葉問日後小心為上,以免遭日方報復。葉問見李釗,馬上賞他一巴掌,大罵對方「漢奸」。
李釗聞言,氣地回說:「我不是漢奸!!我不是漢奸!!」。
若是幼年時期觀賞「葉問」,我應該會對李釗這名角色感到厭惡吧。可是如今聽「漢奸」二字,內心卻有些複雜。
隨劇情的推演,發現李釗有個大家庭要照顧、後來為了幫助葉問,常被日軍官打成豬頭。
李釗為求生存,幫忙日軍做事,是對還是錯?
在戰爭時期,有多少個李釗?他們未必痛恨自己的同胞,只求活命,這樣,可惡嗎?
李釗是文人,靠體力的工作做不來,只能選擇文書、翻譯工作,是苟活,也是求生存的一種手段,不是嗎?
亦或者,挺身而出,慷慨赴義,遺留家中父母孤老,才是「正確」的決定嗎?
非常時期,總是有許多非常故事,李釗的故事在早年,總被描述成獐頭鼠目的惡棍,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前人們口中的「漢奸」,在近代電影中,慢慢有了一些血肉,不再只是單純貪圖榮利的負面印象。
看事情的角度,果真會隨時帶的不同而有變化。

ipman-04.jpg 

近幾年對岸拍了不少民族意識強烈的電影,某方面來說,我不怎麼欣賞這類作品。
當年看「英雄」,對電影提出的意識形態感到寒毛直豎:犧牲一部份人以拯救蒼生....,問題是,誰該被犧牲?誰又該被留下?(為了統一大業,犧牲一部份人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富足的代價吧。如果把這論述套用在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上,誰是被犧牲的棋子????)
「葉問」是主旋律影片,八股橋段不少:日本人很可怕、中國人很悲情、主角猶如天神降臨,解救眾生、脫離苦海。
觀影時,不免讓人聯想起「精武門」、「霍元甲」等作品。
還好導演葉偉信將影片拍的穩當,武戲相當精彩(超級詠春流星拳真是帥帥帥,帥翻了!!)、文戲也不至於刻板。
我認為葉問的性格塑造相當討喜。甄子丹演來不卑不亢,有疑惑也有原則的堅持,看完這部電影,我對這名演員的好感度,大大提升!!!
較可惜的是樊少皇飾演的惡霸金山找,鄉村出身的金,為求成功,四處踢館以獲認同,卻遭葉問教訓,落荒而逃;日後日軍佔領中國,金非但沒有幫忙抗日,反而欺負起自家人來....我原以為這名角色會在劇情上佔有重要關鍵(一如「黃飛鴻」中的鬼腳七),結果不了了之,哎哎。
另外,熊戴林飾演的葉太太,也是可惜啊。除了偶爾怨懟丈夫忽略她和孩子、還有最後淚眼支持丈夫和三浦將軍對戰外,幾乎沒有發揮的空間。
手無寸鐵的女子,卻有一名武藝高強的丈夫;一心只求平凡,卻不得平凡的家庭;還有丈夫慷慨赴義,她從反對到支持的心境轉變.....,若這些段落能好好處理,應該會更凸顯電影的悲壯特質吧。

嗯,雖然晚了一年餘才上來推薦「葉問」,不過,好電影,哪時推薦,都不減損它的風采啦!!
喜歡「十月圍城」的朋友們,相信都能在「葉問」中,找到同等的感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