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美國實境歌唱選秀節目《The Voice》第二季,一方面被華麗炫目的舞台和緊湊比賽流程所感動(所費不貲啊!),一方面卻也因為節目中時不時出現的置入性行銷廣告而感到:「哎喲,銅臭味。」(例如參賽選手會開著一台全新跑車前往比賽現場,臉上掛著滿意微笑之餘,還會順便示範如何使用車上的語音信箱!)
試想,若無廣告商的資金注入,《The Voice》的節目規格與陣仗,會不會大縮水?
前幾日報上一則新聞吸引我的注意,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針對龐德電影滿載置入性行銷一事表達認同,他以為007是部大製作影片,需要有足夠的金援投入才能完成。
某年經過師大夜市,赫見師範大學宿舍外頭圍牆塑立起大看板,刊登各樣廣告,當時覺得:「師大有這麼缺錢嗎?」
八點檔連續劇《娘家》在戲劇節目中公然推銷產品而遭NCC開罰。
我曾跟山羊鬍就「置入性行銷」一事展開討論,山羊鬍反對節目廣告化,我倒是不反對這樣趨勢,只要廣告不影響影片的節奏,睜隻眼閉隻眼也就罷了。
紀錄片《電影賣最大》正是一部探討「置入性行銷廣告」的影片,導演Morgan Spurlock思考:「大部分的賣座電影都因影片內容與廣告商品結合,而創造出驚人商機;若我能說服多家公司資助拍攝一部探討置入性行銷廣告的紀錄片,並在影片中推銷他們的商品,影片或許能獲得商業成功?」
隨著《電影賣最大》影片逐漸成型(從籌措資金到開拍到討論過程到後來上片),觀眾也彷彿上了堂電影行銷學。
我們發現廣告真是門大學問,不同的影片風格可以吸引到截然不同的贊助廠商、電影主角必須要有鮮明的品牌個性,讓演員與商品產生連結與呼應(就像新聞披露最新的007系列電影,龐德將拋棄他的馬丁尼酒,改喝不那麼優雅的啤酒,立刻引起影迷們的反彈)、商品要在什麼時間點出現才不會讓觀眾感到刺眼或反感、電影預告該怎麼剪才可以吸引觀眾目光、電影海報的製作又該如何設定主題、電影上片前的行銷工作該怎麼做才能符合影片的調性,吸引潛在消費者進戲院觀賞?
觀賞《電影賣最大》,我一邊笑到捧腹(太多刻意又創意十足的廣告隱身期間),一邊卻也嘖嘖稱奇,原來世界上還有「行銷神經學」這種東西,連人腦哪個部位對怎樣的刺激性影像會有反應,通通都有專門研究;然而在影像中(電影、影集、音樂錄影帶...等)穿插這類廣告畫面,算不算是強迫推銷?看一場電影,腦袋被硬塞入「購物慾望」,是否合理?
而電影創作者和廠商之間的關係,算是生命共同體或彼此對立的敵人?為滿足廠商要求,電影裡只能出現特定飲料和場景,會否限制創作者的思維與空間?
多所學校免費獲得企業贈送的電視機,廠商開出唯一條件是學生必須每天觀賞12分鐘的電視節目,這樣算不算賄賂?兒童從小在企業強力放送的廣告滋養下長大,令其熟悉廣告語言,進而達成操控消費者的購物習性,是不是變相洗腦?
《電影賣最大》劇情看似荒謬可笑,內裡卻頗有恐怖片力道,影片丟出多個大哉問,逼著觀眾思考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影像與資訊,究竟如何與我們共生,影響我們的毎個大小決定。
《電影賣最大》是部極具娛樂效(笑)果的紀錄片,探討角度溫和不躁進(就連批判都以幽默淡化尖銳),儘管劇中提及媒體與廣告商的依存關係(廣告商的勢力甚至有逐漸壓過創作者的趨勢)、消遣企業(人)為獲取商業利潤,無所不用其極的貪婪;但影片看完後,我還是沒能理解導演對「置入性行銷廣告」的真正看法,他究竟是認同?反對?覺得廣告該要合理管制或是放任發展?都未能在拋出的提問和笑鬧聲中,獲得更進一步的闡述與表明,多少有點可惜。
那麼,標榜「毫不遮掩廣告意圖」的《電影賣最大》,上映前做足宣傳,在各式媒體取得曝光機會(社區學校外牆海報、街頭塗鴉、飲料杯上的圖像、電視訪談...等等等),最後電影的賣座成績為何呢?
電影成本約1百50萬美元的《電影賣最大》,全美賣座達63萬美元;導演Morgan Spurlock前作《麥胖報告》,成本約6萬5千美元,全美賣座超過1千1百萬美元;兩相比較,似乎成本和廣告和電影賣座本身沒有絕對關係,題材才是吸引觀眾進場的主要原因;再比較兩部影片的映演戲院數量,《電影賣最大》最高聯映廳數為141廳、《麥胖報告》則是230廳;《電影賣最大》只有1週超過百家聯映、《麥胖報告》則有13週破百家聯映優勢;廣告商和電影業主真的沒有裙帶關係?《電影賣最大》賣座慘澹,該歸咎題材不吸引人,或是業者對這樣一部敏感題材的作品感冒,進而施壓控制戲院數量呢?
不論答案為何,至少導演Morgan Spurlock幫自己建立的品牌形象在我身上算是受用的了,因為看完《電影賣最大》後,我很有興趣去追導演的前作來看,並持續關注他的未來發展!
我說台北的觀眾超幸福的啦,「金馬奇幻影展」才剛結束,「城市遊牧影展」緊接著上陣,稍後還有「新北市電影展」等著開幕呢!
何謂「城市遊牧影展」?
『2002年在台北成立,「城市遊牧影展」是台灣唯一獨立地下影展,每年四月藉由短片與地下獨立電影放映創造出嶄新的社群感 (community feeling) 。我們支持台灣獨立製片,並鼓勵本地的社群與鄰近國家作交流與對話。2002至2010年曾經於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寶藏岩、政治大學、台中20號倉庫、台北國際藝術村、南海藝廊和新竹影像博物館等地方舉辦。我們也陸續巡迴國際影像與藝術展,把來自台灣、中國、香港、印尼、菲力賓、新加坡、等國家的影片帶到 瑞士巴塞爾、美國邁阿密和香港播放,在異鄉的同時也與當地的影音創作者合作、交流。2010年共計10,000多觀眾。』
(遊牧影展簡介出處:http://springscreams.blogspot.com/2012/02/urban-nomad-film-fest-offical-website.html)
雖然「城市遊牧影展」已經辦了10年,但我直到今年才第一次參加(感謝痞客邦的觀影Pass!!),而且不去則矣,一去便愛的不得了,怎麼會有這麼生猛有趣的影展啊?今年的放映場地設在華山文創特區,放映現場只有幾個大紙箱堆疊,繪上影展的圖騰、屋頂上掛著幾盞發著紫紅顏色的燈管(簡直像在逛夜店或看演唱會);外加幾個志工幫忙控制著觀眾入場和販售啤酒、雞尾酒、小餐點的吧台....,沒有多餘的裝飾、沒有奢華的觀影空間,有的只是一群愛看電影的人(或沒事晃過來喝啤酒看電影的人)聚在一起,看一些不太容易登上院線的精彩紀錄片,渡過一個愉快又純粹的觀影時光。
這讓我想起《電影賣最大》裡,導演前去拜訪巴西聖保羅,一個去廣告化的都市(禁止在大樓外牆懸掛廣告),導演訪問多個店家:「少了廣告宣傳,店家生意會不會更難做?」,店家們紛紛表示沒了廣告,他們反而更專注在產品上,思考該怎樣留住顧客云云;呵呵,我們總以為一件商品的成功必要依賴廣告的推波助瀾,其實行銷手段只是輔助,真正重要的還是產品內容;一如沒有太多廣告宣傳的「城市遊牧影展」,單靠一部精彩的電影便讓我對這個影展產生高度好感啊!!!
「城市遊牧影展」即將在4月22日劃下句點,想要邊喝酒邊看電影、喜歡風格各異紀錄片、愛去各大影展晃蕩的朋友們,趕緊把握機會去華山文創特區瞧瞧喔!
「城市遊牧影展」官網:http://urbannomadfilmfest.blogspot.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