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囍臨門-01

農曆年節看豬哥亮電影都快變成一種傳統囉,從牛刀小試的《雞排英雄》到扛票房的《大尾鱸鰻》和《大稻埕》,儘管作品水準不一,但觀眾持續捧場,票房一路長紅,今年豬哥亮再推新作《大囍臨門》,早場滿座率過半場的狀況看來,票房應該還是亮眼吧。

《大囍臨門》敘述台灣女孩淑芬與中國男孩高飛想婚,為說服彼此家長,也為克服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雙方鬧出連串誤解與笑話。
《大囍臨門》延續豬哥亮電影一貫的台語諧音趣味,例如劇中角色名字一翻成台語,便有不同意義,雖說趣味,也難免感覺低俗,李金爽,簡李金爽;不同於《大尾鱸鰻》僅只強調台語文化「俗」的一面,《大囍臨門》的訂婚宴將台式婚禮的大小訂、奉茶、新娘與新郎戒指戴法差異等傳統習俗,輔以音調優美、趣味而不顯低俗的吉祥話,呈現台語文化雅緻的一面。

此外,《大囍臨門》的人情味亦勝出《大尾鱸鰻》許多,豬哥亮飾演的刀子口豆腐心父親,一邊讓觀眾發笑,一邊又勾動觀眾淚水,光是那場仰頭盯著天花板說怕漏水,實是不捨女兒嫁人,不想淚水滑落臉龐的壓抑就夠賺人熱淚;而飾演淑芬的林心如,與豬哥亮的互動有迸發出具說服力的父女情,很讓人驚喜;其他如素珠、王彩樺、林美照、陳慕義、高盟傑(517,有妖怪,哈哈)等綠葉皆有適切表演;演員擺對位置(各有發揮),電影基本上就不難看。

大囍臨門-02

然而,《大囍臨門》依然有它拋不掉的刻板包袱,例如豬哥亮一家或整個村民的穿著打扮與談吐都很大喇喇,反觀北京人家說話不是溫文儒雅、知書達禮,就是如夏禕飾演的小媽般,刻薄又視錢如命;雖說《大囍臨門》講的是台灣與中國的文化差異,但我們若將電影裡的北京換成台北,是否就跟過往台灣電視劇(或電影)對台北和南部鄉親的刻板描述如出一轍?
再者,我有點受不了電影某些段落處理,片中豬哥亮抱著一箱人民幣走在大雨中,準備將訂金送還給親家一幕,實在煽情的過火,好像唯有讓父親受苦才能證明他對女兒的愛與犧牲,尤其後來還加碼讓錢撒落在人行道上,好讓豬哥亮狼狽跪在雨中撿錢,不覺得這個橋段......非常朱延平嘛?另外,九孔在北京婚宴上賞了大吵大鬧的夏禕一巴掌,同樣讓我看的極不舒服,男人教訓女人,大哥教訓妹妹,真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底下提及關鍵劇情喔)

大囍臨門-03

《大囍臨門》結局讓我看的心情複雜。
本以為告吹的婚事,終在寇世勳(男方父親)特地飛來台灣調解後有了轉圜餘地,經過幾番波折,雙方家長總算達成共識,放手讓有情人共結連理;電影裡,兩戶親家笑著離開豬哥亮大宅,此時電影鏡頭停留在廳堂一會時間,忽見林美秀從攝影機外跑入廳堂,她說:「這麼重要的東西怎麼給忘了。」,說完抱起那箱引起許多風波的人民幣離開;這場戲訴說的是一旦學會尊重彼此文化、懂著放開心胸接納雙方差異,錢,就不再是(也不該是)唯一重要之物。

忍不住多想,這個段落或可延伸解讀台灣(豬哥亮)與中國(寇世勳)若想合作,別淨想著計較、淨想著要掙錢,該要以人與信任(未來發展)為出發點,才有美好將來。

忍不住再多想一些,假如豬哥亮和寇世勳象徵的是老一派對立的台灣與中國政府,林心如和李東學的婚姻象徵的便是台灣與中國的未來關係(年輕一輩的結合,消弭兩國過往的恩怨);然而依照華人社會習俗,女兒結婚後得搬入夫家,成為夫家一份子(老覺得這樣對女孩子不太公平),也就是說林心如(未來的台灣)就此入了高飛家族名下(被中國吸收),嗯........。

大囍臨門-04  

忍不住又再多想一些些,林心如之所以急著跟高飛結婚,是因為她已經懷孕,我們若將林心如視為台商(她也確實在中國發展),她肚裡的孩子是台商引以為傲的技術,那麼最後得到人也贏得技術的是______(自己填);然後豬哥亮在大雨中抱著的人民幣是婚禮中的大訂(六十六萬),用意是「擺樣子」,好讓雙方家庭看來有面子,大訂最後會退回去男方家,女方家只有收取小訂,也就是六萬元,若把大訂視為台灣與中國的貿易協議,那麼男方給足女方家面子(讓利),女方家真有贏得裡子嗎?

《大囍臨門》的編導有無引入政治意涵,我們不得而知(很多時候只是觀眾過度解讀吧)。只是在觀賞描述台灣和中國家庭聯姻的電影時,特別容易想多一些;假如今天《大囍臨門》的劇本是中國女孩嫁入台灣,或是台灣女孩嫁入義大利或美國家庭,我是否還會做以上聯想?是否還會如此敏感?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