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能選擇要他死,還是要讓他有機會報復我們。」

獨裁者史達林死了,身邊人馬立刻著手為日後政途與利益鋪路,拉攏朋友、清算敵人、抹清過往....。

改編自同名諷刺漫畫的《史達林死了沒》,開場即透過17分鐘回撥的電話、音樂會錄音、餐桌笑話的取捨、史達林演出的牛仔電影、死亡黑名單等等,讓觀眾看見生活在史達林統治下的官員與人民,時刻活在恐懼中的壓力,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犧牲者(包括自己)會是誰;隨後,史達林因腦溢血猝死,握有權力的內政人民委員會成員分成兩派,一派由精明的貝利亞主導,他先拉攏史達林副手馬林科夫、接著釋放被捕入獄的委員會成員莫洛托夫妻子、主張釋放被史達林逮捕的異議份子、邊緣化(稀釋掉)敵手赫魯雪夫的影響力;另一派由赫魯雪夫主導,他親近史達林子女,表示會提供保護、找來握有軍權的陸軍元帥當靠山、並暗中破壞貝利亞佈局....。

每一個行動都會影響大局發展,《史達林死了沒》用幽默方式笑看政治鬥爭,我們若把片中看來惡搞的笑哏抽離,便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恐怖片,恐怖的是為能活下去,兒子可以出賣親生父親(劇中一位平民父親的逃過死劫,產生既悲又喜又尷尬的矛盾心情)、朋友可以相互背叛、抹黑親密伴侶可以是被接受的行為等;恐怖的是,殺人和救人原來都不是出於正義,殺人是要剷除異己,救人是要贏回權力(順便抹除掉自己手上的血腥,創造新形象),人民從來就只是政治家手中的棋子,諷刺的是,當史達林去世時,這些活在極權恐懼陰影下的人民,又自動自發的前往莫斯科「悼念」他們的偉大領袖(既是洗腦也是內心揮之不去的恐懼);想來,電影若在台灣戒嚴時期播映,我們還會懂得片中的反諷嗎?但又想了一下,解嚴多年的我們,又真的比前人更理解政治的操作手段,人們難道不是在每次選舉中,一再掉落偶像崇拜的陷阱?




《史達林死了沒》的精采在於一來一往的派系攻防戰,每次委員會的召開,就是一次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影片令我想起楊雅喆導演的《血觀音》,能夠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不夠狠的人,無法在政壇存活),但,真有人可以是最後贏家嗎?當政治的目的不在服務人民而是無止盡的權勢之爭時,每一個人都將成為輸家,不是現在,就是不久的將來。

《史達林死了沒》導演Armando Iannucci是我很愛的喜劇影集《副人之仁》編劇/導演,以嘲諷方式談論政治對他來說只是一塊蛋糕(喜劇節奏拿捏的很好),此外,本片集合一票我很愛而且很厲害的演員陣容,包括Michael Palin、Steve Buscemi、Jeffrey Tambor、Paddy Considine、Andrea Riseborough等等,光看這群演員在大銀幕上飆戲就值回票價惹!

最後,《史達林死了沒》有改編成舞台劇嗎?這個劇本非常適合舞台劇演出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