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
90年代的北愛爾蘭與英國政府衝突暴力事件不斷;性格誇張的北愛少女艾琳和她的好友們以及來自英格蘭的乖乖牌男孩詹姆斯,一開學就要應付保守校園內的課業問題、性向問題、宗教問題、愛情問題、還有家庭問題...
《北愛少女》背景時空發生在北愛動盪的年代,但影集刻意不聚焦在政治問題上,反倒呈現一群年輕人面對生活大小事的心情故事;影集一開始看不太慣,主要是演員的表演都走誇大路線,情緒大起大落,完全沒有微笑或哀傷落淚這種細膩表情,沒想到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喜歡有點無厘頭的劇情以及超多好笑酸人的台詞。
我通常不愛太誇張的表演,例如很多日本漫畫改編的真人電影就常讓我受不了,但是《北愛少女》的誇張好迷人,不是馬景濤式的情緒氾濫,而是天生就愛把小事搞大的戲劇性格!
另外,《北愛少女》通篇搞笑(但背景事件又不斷提醒觀眾外面世界的紛擾),直到最後一集最後一幕,我們才發現這部影集看似規避了北愛問題,其實是用劇中青少年的情誼與純真來看成人世界的暴力與情感撕裂(最後一集居然有哭點!!)。
第二季
其一,小紅苺、恩雅、接招合唱團…《北愛少女》再次用音樂把觀眾帶回90年代!
其二,《北愛少女》跟第一季一樣,用誇張搞笑方式講:種族、移民、宗教、抗爭等沉重議題,例如北愛少女們蹺家去聽接招合唱團演唱會,怎料竟在巴士遇見修女校長,女孩們不敢承認他們帶了一卡皮箱威士忌準備暢飲,只好謊稱不知道提箱是誰遺留在巴士上,修女當下覺得皮箱肯定是炸彈,先是疏散巴士乘客,接著拆彈小組立刻到場處理;從巴士乘客見怪不怪以及修女的直覺反應,說明炸彈恐攻不過是北愛的日常啊!(荒謬卻悲傷的現實)
其三,美國總統柯林頓拜訪德里,儘管是國定假日,修女卻要求學生如常上課,不要跟媒體起舞。結果所有學生隔天都蹺課,想要親身參與美國總統拜訪小鎮的歷史時刻,唯有乖乖牌班長珍妮獨自出席。
「妳在這裡做什麼?」修女。
「是妳要我們來的,修女。」珍妮。
「天啊,珍妮,妳必須學會什麼時候該抗爭。」
修女校長在影集中始終一副不耐煩且受不了這群孩子的模樣,但我愛死她的回應,我們總要在某些時刻,替自己(或信仰的理想)做出爭取。
其四,「你們有沒有靜下心來看過這些,這些前人的臉龐?她們跟你們沒有太大的差異,她們同樣擁有夢想,她們曾經…有自己的野心,現在她們卻都不在了,都過世了,化為塵土。」
「左邊第三個是我的安妮阿姨,她還沒死!她才54歲,她在巴利馬格里管理行動圖書館…」
這一季的《北愛少女》有《刺激驚爆點》有《魔女嘉莉》還有《春風化雨》(第二集實在太好笑),完全戳中我的笑點。
其五,北愛少女們這一季更瘋癲,永遠處在情緒的高點,大悲或大喜,瘋得渾然天成。
其六,最後一集收得真好,既是對未來抱有期待(北愛與英國的和解),也是對現今混亂世界的提點。
第三季
「我們都滿十八歲,我們都是法定成年人了,告訴我,艾琳,妳有什麼感覺?」詹姆斯
「感覺很好,很令人興奮,可能也有一點害怕啦,有一部分的我希望一切能夠保持現狀,希望我們永遠都能夠維持現在的樣子,這個部分的我並不想長大,我不確定我準備好了,我不確定我準備好面對這個世界,但世事是不可能一成不變的,也不該是如此,不管那有多可怕,我們都該往前看,我們都該長大,因為世事可能會變得更好,所以我們要勇敢,如果我們的夢想在中途破滅了,我們就得用那些碎片拼湊出新的夢想。」艾琳
瘋狂脫線不受控的《北愛少女》第三季,不斷從主角們的成長經歷連結到英國與北愛爾蘭的關係,探討兩者糾纏不清的愛恨心情,象徵成長(人與國家)的學習、徬徨、理解與付出的代價。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北愛少女》總能帶給我許多的驚喜,我愛這部作品裡,不斷致敬(回顧)九〇年代的經典歌曲、我愛這部作品裡,看起來很明顯不是十幾歲青少年少女演員的降齡演出,他們誇張搞笑的反應,以及賤賤的對白,總能逗得我大樂、我愛這部作品裡一臉冷酷又不太虔誠的修女長,看似對一切事物都很受不了,真要她離開聖母學院,又是百般不捨。
我愛艾琳的家人,吵鬧不休:艾琳的媽媽在其中一集鬧革命,覺得自己為家庭付出太多,完全沒有休息時間、艾琳的阿姨和表妹對任何事都狀況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艾琳的爺爺疼惜女兒,對女婿多所挑剔、艾琳的爸爸受制於岳父大人,常常是敢怒不敢言,看著這一家人的互動,我腦袋中浮現《俗女養成記》的影子,儘管是兩個截然不同文化的作品,但《北愛少女》的情調和氛圍跟《俗女養成記》非常非常神似!
想要好好大笑一場,又想要在大笑之後,收穫一點感動的朋友,別錯過每一季每一集都很精彩的《北愛少女》(可惜不會有第四季了,嘆)。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