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影一段時間的巨星林青霞,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邀請,返台參加人生第一場演講座談會,題目是「青春、夢想、歲月,從窗外談起」。
「窗外」是林青霞演出的第一部作品,導演為宋存壽先生,該片因為版權問題,始終無法在台做正式放映。
但林青霞清新脫俗的模樣,仍舊吸引台灣影圈的注意,片約紛湧而至,短短8年內,接拍50餘部作品,等於每年平均有7部影片登上大銀幕,數量驚人。
這些作品以文藝愛情類型為主,據說當紅時期,只要片商能請動林青霞、林鳳嬌、秦祥林或秦漢其中兩位,電影就能開拍。
進入80年代,林青霞持續有作品推出,但影響力已不如70年代深遠,作品量也減少許多。
跨進90年代,她拍了三毛編劇的「滾滾紅塵」,精湛的演出,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肯定。
隨後,92年演出徐克導演的「東方不敗」,反串的亮眼造型、瘋狂的賣座成績,再度擦亮林青霞三個字的名聲,亦確立她橫跨三個不同世代的魅力與地位。
不管你/妳喜不喜歡、認不認同她的演技實力,林青霞老早在台灣電影史,留下令影迷難忘的影像圖騰。

關於「窗外」:
一直很好奇「窗外」是部怎麼樣的影片,也一直沒有機會瞧見其廬山真面目。
直到去年同事借了「窗外」VCD給我看,才一解「好奇」之渴。
延伸閱讀:窗外--林青霞的選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hatsocks75/3/1306408672/20080428155038




兩個月前,得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將邀請林青霞返台談她的人生、談她的第一部電影「窗外」,同時,也將在現場放映「窗外」時,我內心激動不已,馬上報名這場座談會。(感謝文化中年叔叔山羊鬍提供的藝文資訊!!!!)
畢竟,小螢幕和大銀幕看「窗外」,效果一定不同。
而且,自己看和跟青霞姊姊一起看「窗外」,嘿嘿,感覺當然更加不同囉!!!(多有歷史意義啊!!)
重新欣賞「窗外」才發現,當初朋友借我的VCD,根本就是極短修剪版嘛,雖不影響劇情的發展,但卻無法體會導演宋存壽先生的「溫度」。
攝於1972年的「窗外」,攝影機運動很簡潔,大半都只有拉近、拉遠兩種模式,不似現下電影的花俏炫技。
但是,導演兩場蒙太奇的剪接,還是讓我很感動。
一場,是老師康南坐在教室中,畫面突然剪入林青霞拿作業本到他房裡的倩影,短暫的閃神,說明了老師對這名學生的好感、也說明了她的重要性。
另外一場漂亮的剪接,是林青霞將自己鎖在房門內,跟嚴格的母親賭氣。
一直阻撓著女兒跟老師交往的母親,覺得自己被孩子排擠在門外,而感到痛心,遂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給女兒,希望她能體諒長輩的苦心。
鏡頭先出現林青霞讀信的神情、後剪接母親在女兒門口徘徊、猶豫的身影。
原本作風強勢的母親,在這一刻跟觀眾透露了她的脆弱、不安與焦慮,扁平的角色性格,突然注入了血肉,也讓母親一角,不至於淪為呆板的惡媽媽嘴臉。

除了剪接上得見驚喜外,我也喜歡導演對於空間內外的安排使用。
比如說林青霞發呆時,總是盯著窗外瞧,窗外不過就是一片虛空,可是,那片虛空,不但象徵她對夢想的渴求、也隱喻著她猶如籠中鳥的處境。(弟弟在窗外捉弄姊姊,卻不慎割傷自己手,他哭著跑去跟父親訴苦,污蔑姊姊欺負他一段,像極男性地位壓過女性、人類玩弄籠中寵物的有趣對照)。
同樣地,林青霞跟老師康南(胡奇飾演)的告別戲,也處理地很有意思。
林青霞要求康南別看著她離去,她說:「轉過頭去,別看我」。
語畢,康南只能心痛地轉身背對著林青霞,而林青霞這時才慢慢遠離愛人的身邊。
然而,康南終究狠不下心來,他轉頭看了離去的林青霞,睜睜看著愛人連頭也不回的遠離,心中頓時明白了些事情,畫面這時帶入康南的獨白,他低語呢喃:「她不會來了.....。」
康南的不捨、林青霞的決心,在這一刻(回頭與否)決定了這兩人的將來。




觀看「窗外」,現場觀眾笑聲不斷,這絕對是可以理解的現象。
不光是因為表演方式的差異,還有文化變遷、情感表達的方式都跟1972年大不相同等因素。
也因此,即使我承認自己也是邊看邊笑,可是我內心依然不住地奮力鼓掌,我認為宋存壽導演的「窗外」,不僅是一部風花雪月的愛情電影,它同時清楚刻畫當下時空,師生戀、女性地位的問題與差異。
讓我很窘的一件事,就是看電影當下,我不斷被「妳這個矛盾的小東西」、「當妳醒著的時候,妳會覺得戀愛美的像一首詩。」.....這類台詞給逗得哈哈大笑,可是後來演講的時候,龍應台女士說宋存壽導演的太太也在現場,當太太站起來致意時,我臉都綠了,因為她就坐在我身後.....,我當下很想跟她說:「宋太太,我笑歸笑,可是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喔!!!」

說到文化的差異,除了肉麻台詞讓全場觀眾笑翻天之外,有二個段子也讓我印象深刻。
影片後段,林青霞因為婚姻不美滿,特地南下去找康南,結果沒找著康南,反倒碰見他的好友孫越叔叔,某小學校長。
孫叔叔見到林青霞,先是訝異,後是感慨。
他告訴林青霞關於康南目前的生活狀況和處境,他說:「如果我是妳,我就會離開,因為康南已經不是以前的康南了,他再也經不起一點打擊。」。
青霞姊姊當然緊接著說我會照顧他云云,但是,孫叔叔只是不斷強調:康南現在最需要的是平靜的生活。
說完,他深情地對著青霞姊姊說:「妳知道......,我也愛他啊。」
「我也愛他啊」,這句話放在1972年來看,應該很感人吧,道盡了這對好兄弟相互扶持的深厚情誼。
可是放在2009年,就很難不讓人跟「同志感情」做聯想,現場觀眾因此響起了一陣陣笑聲。
同一句台詞,說給不同年代的朋友聽,就會產生不同的聯想,煞是有趣。

另外一個段子....,不能說段子,應該說是「窗外」裡飾演青霞姊姊好友的知名女演員謝玲玲女士。
當銀幕上出現謝玲玲女士的大名時,我隔壁的年長太太馬上說:「啊,是謝玲玲耶。」。
她的反應可能是:我以前很喜歡謝玲玲、或者,我知道這個演員,因為她以前很有名。
可是,當我看到謝玲玲的名字,我的反應卻是:「啊,是謝玲玲耶!!!她不就是那部被美國人拿來惡搞的白爛影片【虎鶴雙形】女主角嗎????」。
哈哈哈哈哈,果真的是不同時期的觀眾,就會看出不同的興味啊。
附上一段惡搞的「虎鶴雙形」給大家瞧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JElywbkSbY&feature=related




關於青霞姊姊:
這不是我第一看到林青霞本人。
但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聽她講一大堆話,同時看到她平易近人又靦腆可愛的一面。
看電影過程中,只要觀眾大笑,我都會偷瞄一下青霞姊姊的反應,看到她也笑開的樣子,真的很迷人哩,哈哈哈哈。
映後座談上,觀眾提問:妳現在重看「窗外」,是否也會因為裡面的台詞而大笑呢??妳的想法是什麼???
青霞姊姊很誠實地說她聽到肉麻台詞也會笑,不過除此之外,她同時在電影裡看到許多他人沒有的體會。
這層體會,就是青霞姊姊的「光陰故事」吧。
銀幕上,17歲清麗的模樣,對照到現在美麗依舊,但已掩不住歲月痕跡的身影,就是個感慨了。
合作導演離世、她的演藝生涯從高峰到忽然出國留學、回國後重新投入影壇,卻聲勢不如以往、長久來被視為偶像而非演員,到後來終於拿到金馬獎的肯定、還有東方不敗這個奇怪的角色,居然讓她名震台港、愛情的起落、到最後選擇急流勇退,專心當家庭主婦、再到現在寫散文、準備出書、甚至有可能復出影壇.....等等等。
重看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我相信青霞姊姊很難沒有感慨吧,連我這個影迷都幫她感嘆起來了說。

座談會上,龍應台女士不斷強調:「這是青霞第一次站在台上演講,講的不好,也請體諒!!!」。
哈哈哈哈哈,龍女士,真的不用太替青霞姊姊緊張,雖然她演講地有些零落、而且跟我本來預想的不同(我以為主題是從青霞姊姊不同時期拍的電影,來回顧時代的轉變哩~~~)。
但是,光看到青霞姊姊現身,在場一堆影迷大概就心滿意足了。
而且,用心的青霞姊姊還提供了一段非常珍貴的試鏡畫面,哇,超讚。
看完試鏡畫面,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何當年林青霞會不斷吸引星探的目光(據說總共被星探相中了4次,真是天生吃演員這行飯!!)。
試鏡畫面中的她,不止清秀,還有一股難以言喻的靈氣,會吸引人的目光聚焦在她的身上。
即使是現在,我還是很喜歡她發自內在的氣質:出場時的羞澀、台上演講專心又帶點可愛、率直的性格、還有不時自嘲的個性,都讓在場觀眾對她的好感度增加許多啊。

一場文化座談會,搞到後面其實比較像影迷相聚大會,即使龍應台女士有想辦法讓對談內容跟歷史、文化軌跡做連結,但是主題老是會慢慢偏離.....呵呵。
席間,林青霞談了不少自己的小故事,比如說她和龍應台女士的「蚌殼精」情誼、她如何從景美女中的學生,躍進銀河的過程、還有她對三毛的感謝、拍「警察故事」和「新龍門客棧」的甘苦談等等。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談話,是林青霞說當初徐克邀她演「東方不敗」,她一直無法演好男人的角色,後來徐克給她小提點,他說:「演男人,脖子要硬。」。
龍應台女士聞言接問:「那女人的脖子就是軟的囉????」
哈哈哈哈,我不知道女人脖子是不是軟的,但以後重看「東方不敗」,我應該會很注意青霞姊姊的脖子吧!!!!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活動,挺有意思的活動。
我認同龍應台女士的理念,文化要從根扎起,讓年輕人從小接觸不同的視野與觀點,可以培養他們的世界觀、還有開闊他們面對事物的胸襟。
想知道基金會更多相關活動訊息的朋友,可以連這個網站網址進去瞧瞧囉:
http://www.civictaipei.org/activit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