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恐懼是達到控制人民最好的方法嗎?
看完科倫拜校園事件後,我這麼想著。
1999年4月20日,兩名年輕人在打完保齡球後,忽然帶槍到學校掃射,造成重大傷亡。
該事件引起美國社會的震驚,政府隨後頒佈命令:任何人進入校園前,皆須通過金屬探測器檢視,以確保校內學生安全。
然而,科倫拜事件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兇手在瘋狂屠殺學生後引彈自盡,真相石沈大海。
導演Michael Moore四處探訪,以科倫拜事件為點,輻射出他的觀察,從槍枝氾濫、暴力電影、暴力音樂、媒體亂象、種族問題....,一步步揭開科倫拜事件的背後意義。
科倫拜校園事件雖是紀錄片,卻有著高度的娛樂性。它的娛樂性來自導演的視界,還有他充滿煽動性的言論。
Michael Moore的作品向來很有爭議性,他就像是紀錄片版的奧力佛史東,他不是旁觀者,他是主導者,主動出擊,透過剪輯、帶著陷阱式的提問,引導觀眾進入他的世界。
Michael Moore為科倫拜校園事件提出許多疑問,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社會有這樣多的校園屠殺事件?
是因為美國有槍枝氾濫的問題嗎?因為美國的歷史充滿血腥?因為美國社會像個大種族熔爐,所以彼此衝突多?還是因為美國有太多的暴力電影、電視、音樂,所以小朋友在看完電影、聽完音樂後,通通變成了殺了魔?
不得不佩服Michael Moore的能耐,他常常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做出了假設;可是,卻在下一個問題提出時,又推翻了上一個假設。
他的腦袋是溜溜轉的,他說美國有槍枝氾濫問題,又說加拿大人也愛買槍,可是加拿大每年命喪槍下的人數,比率遠遠少於美國。
他說美國是種族熔爐,可是英國、加拿大、法國、澳洲,都有大量的外來移民,怎麼不見他們社會亂成一團。
又說美國歷史充滿血腥,但是仔細一想,日本入侵中國、德國屠殺猶太人....,這些歷史難道不更加恐怖?
透過每次的提問、推翻,觀眾腦袋似乎都跟著導演動了起來,大家邊看電影邊想:嘿,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就是Michael Moore厲害的地方,他像是邀請觀眾跟著他一起思考社會的問題,實際卻是觀眾在無意識間遭到導演催眠。
Michael Moore動用大量的新聞片段,如:前一秒是柯林頓正氣昂然地說要去轟炸某個國家;後一秒,是柯林頓為科倫拜事件家屬感到難過。
這種刻意將兩個情境相反的片段擺在一起的意義為何?在於引起讓觀眾對政府的反感,進而選擇站在導演同一陣線:為什麼轟炸他國是正當舉動?那些因為轟炸而無辜死亡的生命有誰憐惜?而當戰爭發生在自家,又馬上透出憐憫。為什麼他家人死了不足惜?自家人死了,就要呼天搶地?
接著Michael Moore指出美國、世界局勢之所以如此混亂,正是自食惡果?
因為當年美國資助、訓練賓拉登,利用他去對抗自己的政府?結果,賓拉登反而利用他在CIA所學的技能,拿來對付美國社會。
Michael Moore的論點究竟正不正確?這些關於醜陋美帝政府的指控,究竟是真是假?
不管美國是否真有資助各國民運領袖?利用他們達到控制該國政府、從而得利的真相為何?
只要觀眾相信了導演提供的疑點,並且開始懷疑政府所有的政策,那麼,Michael Moore就成功了。他成功地帶領觀眾進入懷疑論者的世界、成功地傳達出他的訊息。
只是,一部紀錄片不是該旁觀多於主觀?不是該提問、而非刻意提供答案?
一部紀錄片,不是該記錄當下最真的情境?而非透過大量的剪接、透過煽動性的言論,來達到讓觀眾認同的目的嗎?
即使,即使這些言論「或許」都是正確無誤的!
最後,Michael Moore對科倫拜校園事件提出美國社會之所以病態的癥結原因:在於政府、媒體利用恐懼,達到控制人民的方法。
因為對911恐怖攻擊的恐懼,所以美國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派兵到他國進行屠殺。
因為對科倫拜事件的恐懼,所以每戶人家都買了更多的槍枝、更多的彈藥,來保護自己。
因為對所有陌生事物的恐懼,所以只要政府、商人說什麼,民眾都會跟著說好。
恐懼是一種警告?還是讓人民更加不知所措?彼此害怕?
Michael Moore的論點非常有趣,他讓我想起了聖經,想起小時候常看到路邊電線桿上貼著一些警示標語:世界末日來臨,信耶穌才能得永生。
或是我們佛教說的:因果報應、十八層地獄、厲鬼索命...。
東西方文化都充斥著恐懼,大家常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恐懼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就像牙刷、口香糖廣告努力說服觀眾:口氣不好就會沒人愛喔!
公司老闆說:如果你東西沒做完就不準下班,不然公司會完蛋,公司完蛋,你們也會跟著完蛋。
中國一天到晚警告其他國家:如果資助、支持台灣,就會做出經濟制裁。
恐懼其實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沒有恐懼,就沒有進步。
因為害怕衰老病死,所以科學家才會努力研究延長壽命的方法;因為害怕老了沒人照顧,所以年輕人才會努力賺錢存錢;因為害怕找不到女朋友、男朋友,所以動不動就要買新衣、剪新髮型....。
恐懼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同一方面,恐懼也造成了人們心裡的負擔。
恐懼是否強化了社會結構?還是讓結構失衡?是否讓我們過的更好(利用恐懼,來達到社會安定)、或讓我們過的更為擔心受怕(祕密警察、白色恐怖)?這真是雙面刃的問題啊。
看完科倫拜校園事件後,我這麼想著。
1999年4月20日,兩名年輕人在打完保齡球後,忽然帶槍到學校掃射,造成重大傷亡。
該事件引起美國社會的震驚,政府隨後頒佈命令:任何人進入校園前,皆須通過金屬探測器檢視,以確保校內學生安全。
然而,科倫拜事件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兇手在瘋狂屠殺學生後引彈自盡,真相石沈大海。
導演Michael Moore四處探訪,以科倫拜事件為點,輻射出他的觀察,從槍枝氾濫、暴力電影、暴力音樂、媒體亂象、種族問題....,一步步揭開科倫拜事件的背後意義。
科倫拜校園事件雖是紀錄片,卻有著高度的娛樂性。它的娛樂性來自導演的視界,還有他充滿煽動性的言論。
Michael Moore的作品向來很有爭議性,他就像是紀錄片版的奧力佛史東,他不是旁觀者,他是主導者,主動出擊,透過剪輯、帶著陷阱式的提問,引導觀眾進入他的世界。
Michael Moore為科倫拜校園事件提出許多疑問,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社會有這樣多的校園屠殺事件?
是因為美國有槍枝氾濫的問題嗎?因為美國的歷史充滿血腥?因為美國社會像個大種族熔爐,所以彼此衝突多?還是因為美國有太多的暴力電影、電視、音樂,所以小朋友在看完電影、聽完音樂後,通通變成了殺了魔?
不得不佩服Michael Moore的能耐,他常常在提出一個問題後,做出了假設;可是,卻在下一個問題提出時,又推翻了上一個假設。
他的腦袋是溜溜轉的,他說美國有槍枝氾濫問題,又說加拿大人也愛買槍,可是加拿大每年命喪槍下的人數,比率遠遠少於美國。
他說美國是種族熔爐,可是英國、加拿大、法國、澳洲,都有大量的外來移民,怎麼不見他們社會亂成一團。
又說美國歷史充滿血腥,但是仔細一想,日本入侵中國、德國屠殺猶太人....,這些歷史難道不更加恐怖?
透過每次的提問、推翻,觀眾腦袋似乎都跟著導演動了起來,大家邊看電影邊想:嘿,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就是Michael Moore厲害的地方,他像是邀請觀眾跟著他一起思考社會的問題,實際卻是觀眾在無意識間遭到導演催眠。
Michael Moore動用大量的新聞片段,如:前一秒是柯林頓正氣昂然地說要去轟炸某個國家;後一秒,是柯林頓為科倫拜事件家屬感到難過。
這種刻意將兩個情境相反的片段擺在一起的意義為何?在於引起讓觀眾對政府的反感,進而選擇站在導演同一陣線:為什麼轟炸他國是正當舉動?那些因為轟炸而無辜死亡的生命有誰憐惜?而當戰爭發生在自家,又馬上透出憐憫。為什麼他家人死了不足惜?自家人死了,就要呼天搶地?
接著Michael Moore指出美國、世界局勢之所以如此混亂,正是自食惡果?
因為當年美國資助、訓練賓拉登,利用他去對抗自己的政府?結果,賓拉登反而利用他在CIA所學的技能,拿來對付美國社會。
Michael Moore的論點究竟正不正確?這些關於醜陋美帝政府的指控,究竟是真是假?
不管美國是否真有資助各國民運領袖?利用他們達到控制該國政府、從而得利的真相為何?
只要觀眾相信了導演提供的疑點,並且開始懷疑政府所有的政策,那麼,Michael Moore就成功了。他成功地帶領觀眾進入懷疑論者的世界、成功地傳達出他的訊息。
只是,一部紀錄片不是該旁觀多於主觀?不是該提問、而非刻意提供答案?
一部紀錄片,不是該記錄當下最真的情境?而非透過大量的剪接、透過煽動性的言論,來達到讓觀眾認同的目的嗎?
即使,即使這些言論「或許」都是正確無誤的!
最後,Michael Moore對科倫拜校園事件提出美國社會之所以病態的癥結原因:在於政府、媒體利用恐懼,達到控制人民的方法。
因為對911恐怖攻擊的恐懼,所以美國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派兵到他國進行屠殺。
因為對科倫拜事件的恐懼,所以每戶人家都買了更多的槍枝、更多的彈藥,來保護自己。
因為對所有陌生事物的恐懼,所以只要政府、商人說什麼,民眾都會跟著說好。
恐懼是一種警告?還是讓人民更加不知所措?彼此害怕?
Michael Moore的論點非常有趣,他讓我想起了聖經,想起小時候常看到路邊電線桿上貼著一些警示標語:世界末日來臨,信耶穌才能得永生。
或是我們佛教說的:因果報應、十八層地獄、厲鬼索命...。
東西方文化都充斥著恐懼,大家常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恐懼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就像牙刷、口香糖廣告努力說服觀眾:口氣不好就會沒人愛喔!
公司老闆說:如果你東西沒做完就不準下班,不然公司會完蛋,公司完蛋,你們也會跟著完蛋。
中國一天到晚警告其他國家:如果資助、支持台灣,就會做出經濟制裁。
恐懼其實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沒有恐懼,就沒有進步。
因為害怕衰老病死,所以科學家才會努力研究延長壽命的方法;因為害怕老了沒人照顧,所以年輕人才會努力賺錢存錢;因為害怕找不到女朋友、男朋友,所以動不動就要買新衣、剪新髮型....。
恐懼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同一方面,恐懼也造成了人們心裡的負擔。
恐懼是否強化了社會結構?還是讓結構失衡?是否讓我們過的更好(利用恐懼,來達到社會安定)、或讓我們過的更為擔心受怕(祕密警察、白色恐怖)?這真是雙面刃的問題啊。
科倫拜校園事件真的很好看,也讓人看得很爽快。我對導演提出的論點大半深表贊同、義憤填膺,覺得這個世界真是不公平、美國政府真是混帳一個!
同時,深深佩服導演Michael Moore的腦袋,看他不斷架構問題,然後又自我解構,猶如大型萬花筒,隨便轉個角度,就有一番新的視野在眼前出現。
但是事後仔細一想,嗯,難道Michael Moore不是利用群眾的恐懼心態,來達到他所要傳達的意圖嗎?
之所以選擇科倫拜事件,不正是因為該事件發生在美國本地、該事件可以喚起美國人的注意(因為對屠殺案例可能再度發生的懼怕),透過這個點,才能引導出他對美國政府的控訴、觀眾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他最終的訊息。
所以,導演提出恐懼問題,其實,也深諳這個問題的潛在力量吧!
不管Michael Moore的本意為何、不管科倫拜校園事件是否因為剪接,而有斷章取義的嫌疑,至少,我是肯定Michael Moore的良心,做為一個導演、一個督促政府的人民,利用議題來喚醒大眾的注意、喚醒人們的反省...。
這一點,至少是不會錯的。
同時,深深佩服導演Michael Moore的腦袋,看他不斷架構問題,然後又自我解構,猶如大型萬花筒,隨便轉個角度,就有一番新的視野在眼前出現。
但是事後仔細一想,嗯,難道Michael Moore不是利用群眾的恐懼心態,來達到他所要傳達的意圖嗎?
之所以選擇科倫拜事件,不正是因為該事件發生在美國本地、該事件可以喚起美國人的注意(因為對屠殺案例可能再度發生的懼怕),透過這個點,才能引導出他對美國政府的控訴、觀眾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他最終的訊息。
所以,導演提出恐懼問題,其實,也深諳這個問題的潛在力量吧!
不管Michael Moore的本意為何、不管科倫拜校園事件是否因為剪接,而有斷章取義的嫌疑,至少,我是肯定Michael Moore的良心,做為一個導演、一個督促政府的人民,利用議題來喚醒大眾的注意、喚醒人們的反省...。
這一點,至少是不會錯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