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Virgin-Suicides-01.jpg 

一本後勁強韌的小說,搞得我這兩天鬱鬱寡歡。
三個禮拜前,意外在二手書店翻到遍尋不著的小說「黑色青春日記」。
想看這本書,是因為前年讀了作家傑弗瑞.尤金尼茲(Jeffrey Eugenides)的「中性」,深受感動,故回頭找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來讀,可惜書已絕版,網路上亦未能找著,好不惆悵。
因此,當我在二手書店看到「黑色青春日記」躺在書架上,那種「賓果」!!!的興奮心情,可想而知。
回家後並不急於翻閱,等待心情沈澱。
過去一週,才將書拿出來看,初讀覺得部份翻譯不甚順暢、校稿非常糟糕,錯別字不時打斷情緒。
同樣問題,在「中性」亦可得見,出版社的編輯們,請多用點心吧。
所幸,作者的筆觸吸引人,充滿電影感的口吻與敘事,引領讀者,穿過青春的任意門。

原以為「黑色青春日記」是本關於死亡的小說。
李家有五個年輕貌美的女孩,成長於傳統至上的家庭。母親高壓統治、父親沈默畏縮,青春期的女孩們,渴望自由,卻無處可逃。一日,五個姊妹中最年幼的小妹,以高速墜落的方式結束短暫生命。之後一年,另外四個女孩亦踏上同樣道路。
到底她們為何會選擇這麼激烈的方式與世界告別?作者透過主角「我」(暗戀女孩的男孩群),順序回溯(回憶)李家五個女孩走上絕路的過程,拼湊、記錄一則慘澹的青春日記。
隨著主角深入探訪當年相關人物、察看女孩們的遺物、醫院記錄等,我們彷彿漸漸認識李家五個女孩,她們的嬌嫩的肉體與孤寂的靈魂。
然而,儘管資料越來越完整,我們對女孩內心世界,卻又好似隔了層紗,看不真切。
對於女孩的死因、對於她們的「集體、儀式」般的抉擇,小說並未給予明確的答案。
直到讀了書中一段自白,心中的疑惑才撥雲見日,它說:「我們(男孩們)被迫見證她們的最後行跡,看著地板上泥亂的足跡,墊腳的皮箱被踢倒在一旁,我們被迫永遠與她們一同呼吸自殺的氣息。到頭來她們是多大年紀,或是男是女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曾經用心去愛她們,她們卻沒聽見我們的呼喚;她們現在依然沒聽見我們的心聲,就在這樹屋裡。我們已然毛髮稀疏,腆著肚腩,卻仍苦苦遙望著曾經讓她們孤立隔絕的房間,曾經讓她們孤單死去的房間,無法想像那種比死亡還沈痛的感覺。
我想我們真的永遠無法再找回往日的她們。」
這段話,看地我熱淚盈眶,原來,這不單是一本講生命脆弱的小說啊,更是一本苦澀、愛戀、殘酷的書啊。
女孩們孤單嗎?還是她們禁錮在自我世界中,始終未能看見、或聽見男孩、父親、母親的聲聲呼喚。
她們的選擇自私,可是,不讓她們離開,不也同等自私?
死亡,是解脫,還是逃避?
我們常說選擇自殺的人「看不開」,也許他/她們只是「看盡、看透」一切?
一如書中最具爭議的角色Lux,她的大膽行徑、無止境的性愛,是出於極度寂寞,遂渴望擁抱?或是因為寬容,將愛散佈給所有需要她的男孩們?
死亡,從來不是1+1=2,這麼簡單的數學公式。

The-Virgin-Suicides-02.jpg 

「黑色青春日記」也是一本青春喟嘆之書。
死亡、愛情、青春,都是抓不住的力量,飄盪在空中。感覺強烈時,以為自己能抓著、觸摸到這些感覺、有時候又覺得它們離自己好遠好遠。
對男孩來說,女孩是他們記憶裡最亮也黯淡的光點,她們代表著性啟蒙、代表著初戀、代表著逝去的年代。
他們始終沒能真正接觸過女孩們,只能靠著女孩遺留下來的物品、還有在樹屋、朋友家的屋頂,遠距離地觀看、偷窺,拼湊出心目中的女孩形象。
「我想我們真的永遠無法再找回往日的她們。」,話中的她們,指的不單是真實生活中的她們,更是男孩們逝去的愛情、逝去的自由、逝去的純真、逝去的過往啊。
讀完小說最後一字一句,我腦海中浮現五個看不真切的身影、和一群男孩慢慢老去的臉龐,死亡讓女孩們不再老去,青春卻早已侵蝕男孩們的身軀。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我們(讀者)都是男孩們啊,她們、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生命中,總有些遺憾,錯過了,就找不回來了。錯過了,就蒸發了。錯過了,青春也道了別離。

實在很喜歡傑弗瑞.尤金尼茲先生的文字啊,讀他的作品,總有深深感動,縈繞胸中,久久不散。
可惜在「中性」後,作者沒有再推出新作。
不過「黑色青春日記」是93年的作品,「中性」是2002年的作品,相隔近十年才出書。也就是說,要看到作者的新作,可能還要等上好幾年的時間.....,暈倒。
不確定目前書店有無「黑色青春日記」,想看書的朋友,可以去書局或是圖書館找一下。不然,去二手書店挖寶,或許能有意外收穫吧。
要是連二手書店都沒找到呢???沒關係,這本小說曾經改編成電影「處女之死」,由蘇菲亞柯波拉執導(「愛情不用翻譯」),蜘蛛女Kirsten Dunst飾演女主角。
網路上可以找到這部電影的視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孤狗看一下囉。(我沒看過電影版,怕壞了對書的好感,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