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斯塔伯林-01

《葛斯塔伯林物語》的劇情敘述階級制度分明的社會,男女主角如何在紙醉金迷的浮華世界中找到自我定位與誠實面對內心的物慾與愛情兩難狀況。

「異常有趣的觀影經驗」,這是我看完《葛斯塔伯林物語》(1924年作品)後得到的感想。
其一,《葛斯塔伯林物語》的前半小時相當難以入戲,銀幕上全然的安靜與沈默(之看過的默片至少還有配樂,全長3小時的《葛斯塔伯林物語》連音樂都抽離了呢!),餘留的是播映機咖噠咖噠的放映聲、戲院坐椅的嘎吱聲響、觀眾的打嗝、呵欠、甚至屁聲、手機訊息的震動聲...等等等,全都聽的一清二楚;原來88年前的觀眾是這麼看電影的啊、原來抽掉電影配樂與轟隆爆炸聲的戲院並沒有比較安靜、原來無聲電影會讓我略感焦慮與不耐、原來我如此依賴著聲音啊;所幸前半小時只是適應期,半小時後,我漸漸進入默片天地,沒了配樂、沒了聲響、沒了所有當代電影必備的附加物(各式擬真的環境聲與音樂),剩下的就是劇情與演員。

其二,之前看過的默片大半以喜劇類型為主(阮玲玉的《新女性》是少數較為寫實嚴肅的作品),演員的肢體動作講求誇大與逗趣;如《葛斯塔伯林物語》般的古典愛情片相對少見,讓我驚喜的是演員們的表演未如預想中的誇張,攝影機亦步亦趨地精準捕捉演員神情、肢體的微妙變化,眉頭一皺、手心一握,處處是戲、處處是情。
當初會選看《葛斯塔伯林物語》,是為能一睹葛麗泰嘉寶的銀幕風采,看完後,真心覺得時代審美觀不斷變化著,葛麗泰嘉寶若來到2012年,大概會被電影公司嫌有些「福態」吧?
由於《葛斯塔伯林物語》是葛麗泰嘉寶首部作品,戲份並不特別重,但她那高貴、堅毅、精緻的臉龐實在吸睛,只要有她現身銀幕,我眼光大都會尾隨她而動,哈,我想日後得找葛麗泰嘉寶掛頭牌主演的片子瞧瞧才是,單看《葛斯塔伯林物語》並不過癮。

葛斯塔伯林-02
這才叫「燈光美,氣氛佳」!!

其三,儘管《葛斯塔伯林物語》是88年前推出的古董片,但Mauritz Stiller導演的敘事手法卻未見過時,一場火災戲拍的驚心動魄又高潮迭起,那瘋狂憤怒群眾叫囂、那圓睜著暴怒雙眼的主導者、那火舌撲向受困者的威脅、以及主角進出火場的驚險動作…等,都叫人看地目不轉睛;另外,片末男女主角重逢前夕,影片交叉剪接兩條故事線的手法(用以勾引觀眾情緒,期待男女主角可以順利碰面、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也常見於當代電影中;我一直以為電影在持續「創新」著,看了《葛斯塔伯林物語》後(還有多部在台北電影節觀賞的經典作品),大概得換個說法,電影語言老早定了調,後人只是把場面與節奏打磨的更逼真與細膩與緊湊而已。

其四,片長3小時的《葛斯塔伯林物語》,分成10個章節,上下兩部。
下半部開演前,未免觀眾忘記前段故事演了啥,竟有前情提要!!
「親愛的觀眾們,為怕您們忘記第一部演了什麼,在此提醒部份劇情,首先,瑪莉安被父母親丟棄在荒野中、少校夫人被丈夫趕出家門.....」,哎喲,好貼心也好可愛的提要啊!
是說以前的觀眾看電影,中段休息時間很長嗎?若是如此,現代觀眾的屁股要比早年的觀眾更耐的住坐吧。(當然啦,戲院座椅的舒適度才是久坐的重要關鍵!)

葛斯塔伯林-03  

其五,喜歡《暮光之城》系列的少女觀眾們應該也會愛上《葛斯塔伯林物語》吧,因為默片男演員的臉上常會打著厚重粉底,外加鮮豔紅唇,外表觀之,根本是吸血鬼造型來著啊!!

其六,《葛斯塔伯林物語》用崩毀與重建,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還有過往恥辱的拋棄)與新時代的開展。
當我看到劇中主角們好不容易破除惡習、重新站起、迎接新生,我腦海響起了主旋律,哈哈,不覺得這劇情很像大陸文革時期的樣板戲嘛?

《葛斯塔伯林物語》在台北電影節的放映場次已全部播畢,慶幸自己選看了這部默片,畫質修復的很完整、電影很有時代感,觀影經驗新鮮有趣,日後有默片,我有興趣再去挑戰一次;只是看片前一晚最好睡飽點,否則容易在稍嫌緩慢的情節推演中,不小心跟周公下起象棋。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