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陣ㄟ》以劉杭生一家大小為故事主軸,引領觀眾回到舊時空,重看那個人情味濃厚,左右街坊鄰居仍會寒暄及相互照應的年代、教育體制正要從傳統威權體制逐漸過渡到愛的教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再是唯一選擇題,年輕人開始懂著對抗父母輩給予的壓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以及不同族群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平常偶有衝突,一旦面對重大問題,仍會攜手共度難關......。
由於《逗陣ㄟ》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歷史事件做為時空背景對照,因此根據雜貨店架上雜誌(世界電影雜誌封面出現《外星人》圖樣,1982年)及牆上出現哈里遜福特主演的《蚊子海岸》(1986年)海報(還是《證人》海報?我的記性啊!!!!!),猜測故事時空大約落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間;若真如此,那倒與我成長的時空背景頗為貼近。
因此觀賞《逗陣ㄟ》過程,無論是雷洪飾演的小奸商性格雜貨店老闆、不斷穿梭巷弄並大聲喧嘩的孩子們、或是厚重的髮型與誇張的服飾等等,我都會不時閃現親切熟悉感受;其中尤以江淑娜飾演的母親劉金穗月最得我心(劉金穗月就是流金歲月吧!),那動不動拉開嗓門大喊的模樣、只要「認定」孩子犯錯,不分青紅皂白便是竹條伺候的「不打不成器」心態、跟女兒談起她的婚姻生活,會務實的說:「我跟你爸哪懂什麼愛,媒人介紹,我們就結婚了;你們年輕人的愛我不懂,我只知道自己需要他。」;或者苦口婆心跟孩子們勸說:「我跟你爸爸這麼努力工作,都是希望能讓你們繼續升學,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順利考上大學,這樣就可以光宗耀祖.....。」;劉金穗月絕對是《逗陣ㄟ》一片最有時代感、鮮明、立體的角色書寫。
(底下有關鍵劇情囉!)
《逗陣ㄟ》不算難看的電影,但它始終欠缺深厚的靈魂。
影片有意透過劇中年紀最小的亮亮一角,來點出:「明天會更好」的正面、樂觀態度(藉由馬拉松跑步,來帶入台灣社會向前衝的熱血情懷;是說兄妹倆一起跑馬拉松,怎麼哥哥最後完全不見身影?他居然放心讓年幼妹妹獨自一人跑完馬拉松,也太不可思議了!),可惜劇本搞的太瑣碎,一會講哥哥與同學間的衝突、一會講姐姐與年輕上尉的戀情、一會講族群問題、一會講母親面對無能弟弟的不斷付出等等,什麼都講一點,卻也什麼也都沒講好,導致電影落幕後,我還在想拿到錢的舅舅到底怎麼了?父親賣掉計程車後要做什麼?哥哥跟同學之間的衝突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要玩多線發展沒關係,但劇本得寫的夠好,彼此呼應與對照,才能產生戲劇張力,並讓觀眾對角色投入情感。
《逗陣ㄟ》的高潮戲「火燒車事件」,完全突顯導演在場面調度上的捉襟見肘。
一場生死交關的好戲,先是超假的火燒車特效澆了觀眾一盆冷水、而後亮亮困在車內,她在車外的姐姐哭喊著:「我妹在裡面,快來救她啊!」,嗯,姐姐的虛假演技又澆了觀眾一盆冷水;接著年輕男子跳出來救人,本該是熱血沸騰的義勇行徑,怎知糟糕演技和剪輯,再澆觀眾一盆冷水;後來亮亮被送往醫院,一堆街坊鄰居全部跑來醫院探望亮亮,此時畫面快速剪接鄰居們用各種不同腔調語言表現他們的著急;編導想要藉「火燒車事件」帶出「族群融合」的用心可見一般,只是表現方式太直接也太老套,那一瞬間突然有著觀賞30年前老電影的錯覺,唉,又是一盆好大的冷水。
我對《逗陣ㄟ》的影片觀感每況愈下,前半段還小有意思,後段簡直大失控。
過於「說教」的劇本不斷考驗著我的耐性,例如父親對母親說:「山地同胞才是真正道地的台灣人」或是片尾突然打上兩串大字:「獻給一直堅持為這塊土地付出的人們,這份精神將會永存」;不覺得這很像以前國小寫作文時,最常用的結尾語嗎?
厲害的劇本往往不會直接告訴觀眾它想講什麼,而是透過劇情推演,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編劇暗藏的訊息;不夠厲害的劇本,就只能讓劇中角色不斷說出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像在詢問觀眾:「這樣你們懂了嗎?」。
劇本不夠細膩,加上盧金城導演節奏失穩,導致演員群的表現也是偶有佳作和大半蒼白與不足。
老一輩演員如梁修身、雷洪和江淑娜等人,尚能維持練家子氣勢,表現小有亮點;年輕一輩除了男的帥女的美外,剩下的就只有「青澀和尷尬」感了;就連《星空》一片讓人眼睛一亮的林暉閔,在這部影片也是光環迅速消散,銀幕魅力幾乎蕩然無存,嘆!
好加在飾演亮亮的汪筠書,面對鏡頭而不感退怯,自然的口條與演出,成了本片唯一一個讓我有所期待的嬌點!(等著看小妹日後的發展囉!)
《逗陣ㄟ》號稱是「《雞排英雄》、《陣頭》之後,所推出的第三部台灣人情系列電影」,可惜水準差前兩部作品有一段距離;儘管某些段落處理的還算有趣,例如導演刻意用老派方式呈現姊姊和軍官的戀情,既是表現小倆口的純情、也是跟早年台灣愛情電影致敬;只是一部電影若只有偶來幾個亮點點綴,那絕對是不足也不夠的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