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無愛狀態下的人生,宛如行屍走肉。」
艾力西,12歲,父母準備離婚,母親珍亞愛上一位名叫安東的男子,父親波里斯愛上年輕女子瑪莎;一天晚上,珍亞和波里斯爭論著誰該照顧艾力西,沒人願意承擔責任,艾力西聽見母親說後悔生下自己,甚至建議丈夫把孩子送去寄宿學校云云;艾力西痛哭一夜,隔天早晨,他一如往常離家上學,從此音訊全無,他的父母親急忙找來警方與救護隊幫忙協尋孩子,盼能找到艾力西下落....。
《當愛不見了》片中場景灰暗冰冷,象徵人心拉起低溫警報;這是一部沒有愛沒有溫度的電影,波里斯不愛妻子,礙於老闆是虔誠基督教徒,擔心離婚會丟掉工作(保守勢力龐大,就算沒有愛也給我裝出愛很大的模樣),只好和珍亞繼續維持婚姻假象,直到瑪莎懷孕才不得不訴請離婚;珍亞年輕時奉子成婚,生活被婚姻關係綁死,她憎恨艾力西的存在,如果沒有這名孩子,她的人生或許會有截然不同的走向?
夫妻間如果沒有情沒有愛,離婚並非壞事(對彼此對孩子都是如此),問題是,不懂愛的人,有可能真正理解愛的樣貌嗎?
電影裡,瑪莎問波里斯,你真的愛我嗎?波里斯回答:「我從沒跟另一個女人這樣契合過。」,珍亞也對安東說過類似的話,她告訴他:「我從沒這麼愛過一個人」,是愛吧,我們如此相信著,但隨著劇情發展,我們漸漸明白,所謂的愛,大多建立在過於美好(但不切實際)的想像與高度依賴與利益之上(每個人都把愛掛在嘴上卻又都不懂得愛)。《當愛不見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是波里斯跟救護隊討論搜尋艾力西下落事宜,瑪莎突然來電,她說好想念波里斯,不知道何時才能再見到他,波里斯說他現在正忙沒有辦法多講話,瑪莎馬上醋勁大發地說:「是不是你前妻在身邊,所以才不能講話?」,波里斯趕忙安慰瑪莎,並說出通關密語:「我愛妳」,瑪莎聽完這三個字才終於放下心來;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苦笑了一下,瑪莎到底還是愛自己多些吧,一個孩子失蹤了,她更在意的不是波里斯的焦慮或孩子的安危,而是想要確認「我是否仍是你(波里斯)心目中最重要的人」。
(底下有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也許我從來沒有愛過你(波里斯),只是受不了繼續跟她(母親)一起住。」珍亞。
《當愛不見了》看得人哀傷不已,艾力西求不到親情,從此人間蒸發、安東跟女兒視訊,問了女兒一句:「什麼時候回莫斯科看我?」,女兒回應:「我們現在視訊不就算是看到彼此了」、瑪莎的母親教導女兒如何「掌控」波里斯,擺明日後要仰賴波里斯的經濟支援、珍亞的母親面對孫子失蹤,只想趁機數落女兒當年不聽話才落得如此下場;那麼,珍亞和波里斯經歷艾力西事件後,是否更懂得愛?《當愛不見了》結局讓觀眾一窺波里斯與瑪莎、珍亞與安東的新生活(艾力西失蹤多年後),從他們與另一半的互動,我們發現波里斯依然是那個不懂得照顧孩子、欠缺耐性的父親,而珍亞依然是活在手機(網路)世界的妻子,另一個艾力西悲劇或另一場婚姻風暴,儼然又要形成...。
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導演在《當愛不見了》片中安插許多新聞畫面,用一群人的無愛以及一名孩子的失蹤,影射我們生活的社會,因著利益與算計與欠缺關懷而變得疏離、扭曲與恐怖;電影尾聲,新聞畫面播報著飽受戰火肆虐的烏克蘭狀況,新聞記者訪問一名婦人,婦人哀傷的說:「在這樣戰火下生活半年,簡直生不如死」,然後,我們想起艾力西,他在無愛且充滿戰火(爭吵)的日子下生活,都不知道過了幾年....。
《當愛不見了》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喜歡安德烈薩金塞夫導演不疾不徐的敘事風格、喜歡本片的演員群戲、喜歡篇幅不多但有點睛效果的配樂、以及片中幾顆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推移鏡頭,包括公園湖泊的枯枝與倒影、荒廢的祕密基地(象徵艾力西破敗的心)以及重新整修的舊家窗戶望出去的風景(原有家庭關係的破壞)等。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 Feb 26 Mon 2018 10:53
《當愛不見了》:無愛狀態下的人生。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