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什麼都要體驗才行。」
27歲的岡島妙子向公司請了十天假期,來到山形縣拜訪二姊婆家;妙子一邊幫忙農事,體驗在地農村生活,一邊回憶起小學五年級的點滴時光…
Netflix近日上線許多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也就找時間重溫一次高畑勳導演的《兒時的點點滴滴》,真是年紀越大越愛的作品,邊看邊讚嘆,怎麼可以這麼好看。
電影分成兩條故事線,一條是回憶,一條是現代。回憶線講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妙子為何會嚮往農村生活、年輕女孩面對身體產生變化的緊張心情、兩段或情竇初開或未能體會對方心意的初戀與暗戀、年輕孩子對物質品的渴望、父母親的教養對孩子的深刻影響等(年幼妙子充滿想像力、帶點自卑、偶爾耍彆扭與任性的性情,相當地寫實啊)。
現代線則探討農村的沒落、城鄉的差距、傳統技藝的流失、年輕一輩試圖挽救傳統產業的努力、以及一場交心的友誼如何慢慢變成更深刻的愛情等。兩條支線互為對照,有時是成年妙子忽然懂了些兒時不明白的事、有時是兩個時空的妙子都摸不清楚自己的心意(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人生)、有時又是成年妙子在更年輕的後輩身上,看見自己當年的身影。
「毛毛蟲如果沒有經過成蛹的尷尬,是不可能變成美麗的蝴蝶,可是我一點也不想變成難看的蛹。我之所以一再地想起那些回憶,難道是因為我現在又要面臨尷尬的成蛹季節嗎?想想也是,上班以後的我的確是有了明顯的不同,不論是工作或者是出去玩,我們女生都比那些男生要來得開朗活躍得多,我們好像是準備要騰空飛翔,不過現在想起來,我們或許只是停留在一個拼命揮動翅膀的階段而已。腦袋揮之不去的五年級回憶,是不是特意告訴我,希望我再一次回首過去,重新展翅飛翔呢?」
《兒時的點點滴滴》鉅細彌遺地記錄了摘花製紅色染劑的過程與辛苦、書寫了導演對自然的熱愛與尊重(所謂的農村景色是前人透過智慧,學習如何從自然擷取食物同時反饋給自然的共生之道)、訴說從小到大都被社會規範綁死的孩子,終於在某一天,找到內心的歸屬,並且願意為這份理想做出行動。
仔細一想,去年大紅的台劇《俗女養成記》劇情跟《兒時的點點滴滴》頗為相似,都是單身女子對生活失去熱情而感到焦慮與不安,不約而同從過往回憶回看現在的自己,重新尋求再次出發的可能性;然而,《俗女養成記》或《幸福路上》的主角都是從城市返鄉,找回童年的自己,《兒時的點點滴滴》的妙子並非返鄉,而是在山形縣的農村找到她想要擁有的「家」(意義上有些不同)。
高畑勳導演實在很會講故事,很多段落看得我呵呵笑又在內心不斷鼓掌叫好,例如熱愛棒球的廣田暗戀妙子,當他問妙子:「如果把下雨天、陰天和晴天相比,妳喜歡哪一種天氣?」妙子回答:「陰天。」,導演立刻剪了一個「好球進壘」的畫面,訴說廣田內心的喜悅(談感情的人,往往會因為喜歡的對象跟自己有著相近的喜好或想法而覺得兩人是天生一對,哈哈)。另外,電影尾聲,妙子搭乘火車準備返回城市,她內心的五年級生們突然出現在火車上,試圖喚醒妙子,要她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父母或社會告訴她該做什麼),追求渴望的人生。
最後,《兒時的點點滴滴》是一部溫柔到讓人有點想哭的電影,它懷抱著對人與自然與生命的善意,與我們身處的紛擾吵雜惡言相向的現實人生劃開界線,靜靜地將這份情感凝聚在一張張迷人的水彩畫面中。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