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以為可以隨心所欲對待我們而我們拿他們沒有辦法,他們沒有理解到,儘管我們是平凡人,但當我們同心協力並肩作戰,我們就能成為彼此的力量,這會是他們犯下的最大錯誤。」妮蘭
1997年6月13日,印度電影《邊界》上映,新德里烏普哈戲院擠進9百名觀眾爭睹這部熱門新作。當晚,戲院地下室的變電器故障引發大火,由於逃生通道被鎖了起來、現場沒有滅火器、戲院經理沒有即時通知消防隊、消防車的水箱沒有裝滿水等因素,造成59名觀眾命喪火場的悲劇。克里許納穆迪夫婦的兩名兒女是這場災難的受難者之一,為了替死去的兒女討回公道,他們成立受難者協會,狀告戲院經營者:富可敵國的安薩兄弟...
真實事件改編的印度影集《火煉與審判》,再次證明印度影視實力的不容小覷,影集全長七集,每一集的切入角度都有巧思。第一集並未聚焦在火災現場,而是描述克里許納穆迪夫婦在兒女喪命後,他們內心的痛苦、悲憤與不解。妻子妮蘭很快振作起精神,想要釐清這場火災怎麼會造成如此嚴重的死傷?丈夫薛卡則四處拜訪受難家屬,既是要扶持彼此走過傷痛,也是團結群體的力量向失職的人員與單位討公道。
《火煉與審判》從第二集開始,全部採雙線進行:一條線講妮蘭等人對抗財大勢大的安薩兄弟,所遭遇到的種種難關,包括從官場到財團,聯手對受害家屬施加壓力,逼他們知難而退,不讓他們尋求法律途徑,或是以金錢利誘或暴力手段脅迫,想要打擊受難協會成員的信心;另一條支線從集團聘僱的打手、受難者,以及關係人(為災難負起責任的員工)等不同角度切入,讓這部影集不會只停留在悲劇表層,而是能從不同的人物身上,映照出印度社會長年存在著的權力腐敗、行事草率、官商勾結等問題。
「薛卡,我們如果真的勝訴了呢?」妮蘭
「那又怎樣?電力委員會就不會有疏失了嗎?救護車就會準時到達嗎?消防隊就會開著裝滿水的消防車來嗎?不會有任何改變的...」薛卡
「你是怎麼了?」
「我今天也有機會做對的事,但我卻毫不遲疑就走了所有人都會走的捷徑:我花錢賄賂了警察。所以,現狀怎麼會改變?」
非常欣賞《火煉與審判》第六集的敘事手法,聚焦在戲院失火前,負責修理戲院變壓器的電工維爾辛格身上,悲劇發生後,維爾辛格的生活遭逢巨變:丟失工作、入獄服刑、受到良心的譴責。維爾辛格的遭遇對比的是他與受難家屬間的不同:維爾辛格雖然得要入獄服刑,但至少他還能參加女兒的婚禮,生活還能順利地過下去,不像克里許納穆迪夫婦再也無法看到兒女長大成人與結婚的哀傷。維爾辛格的遭遇也在對照他和權勢者(安薩兄弟)的不同:維爾辛格為自己犯下的錯負責,但同樣犯下錯誤的權貴,卻不需要負上任何責任,繼續過著奢華生活,假裝一切與他們無關。
第六集的副標題叫做「壞人」,壞人指的是維爾辛格,也是安薩兄弟,前者依循前人的工作方式,沒有意識到草率行事可能會釀成的大禍,後者經營戲院,卻為了能多賺點錢,塞入更多的觀眾,鎖死安全通道,才讓災難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劇中的「壞人」也指克里許納穆迪夫婦,對安薩兄弟來說,緊咬著他們不放的克里許納穆迪夫婦就是惡人、對維爾辛格的家人來說,克里許納穆迪夫婦希望安薩兄弟能負起責任,結果卻是兩位老闆底下的員工一一成為代罪羔羊,導致維爾辛格的家人無法諒解克里許納穆迪夫婦的正義之舉。由此來看,第六集指涉的「壞人」也包括印度社會本身:縱容富人,剝削底層者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從事件關係人的家屬視角去闡述社會性的問題,實在是太精彩)
《火煉與審判》前六集出現過的人物,各自代表著事件的其中一塊拼圖,當這些拼圖全部就定位,導演才帶領觀眾走進烏普哈戲院(最後一集),才讓觀眾看見火災事件現場,經過前六集的鋪陳,受難者與受難家屬不再只是一張張模糊的面孔,他們有血有肉、有愛有恨,觀眾也才能同感事件發生之前與之後,死去的人與活下來的人,內心有著怎樣的悔恨與遺憾。
完美的七集,配樂、剪輯、攝影和演員群戲(每一個演員的表現都精湛而有說服力),通通沒有失手。劇本的起承轉合寫得不落俗套,沒有販賣廉價的情感,《火煉與審判》既像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劃開印度社會的肉身,看見內臟(制度)腐爛的狀況(一場火災官司,居然打了整整25年),《火煉與審判》也像是編導對於人性與未來的希望,通過克里許納穆迪夫婦等人的奔走,從根本處做起,試圖改變國家與群眾對於公安問題的重視,期待如烏普哈戲院的慘劇不要再次發生。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