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她是這世上唯一一個用不同眼光看我的人...」

銀幕上,富麗堂皇的大宅內,一名重病的富人聘請偵探幫他搜尋留在中國上海的女兒下落;銀幕外,飾演偵探的演員胡立歐失蹤二十餘年,電影導演米格爾上《懸案搜查線》節目接受訪問,談及對失蹤好友的回憶......

Víctor Erice 導演的《雙眼之間》()談「記憶」,米格爾回想與摯友的往事,記憶無形也無體,難有實質的證據去證明這些往事的存在(也許有照片或片段影片記錄下部分瞬間),但記憶給予人存在的厚度,沒有記憶就沒有根,無法確認自己的過去,便難以展望未來。

《雙眼之間》談失蹤的人,更談消逝的物件(時代)。當影像可以被保存在硬碟中,膠卷的存在意義便被削弱,就算有人想盡辦法搶救(保留)膠卷,能夠播放膠卷的放映機仍逐漸被淘汰,如果這個世界上只剩下膠卷,沒有可以播放膠卷的放映機,那麼這些膠卷是否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進一步延伸來看:如果有些事情被遺忘了,是否就代表過去並不存在?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雙眼之間》的戲中戲是富商找尋女兒,那是血緣的連結,通過音樂去喚醒女兒對父親的回憶。《雙眼之間》的戲外情節是摯友找尋失蹤的演員,希望能藉由多年前拍攝的影片,喚醒胡立歐的記憶。《雙眼之間》的第一幕與最後一幕畫面都落在一尊雙面雕像上(令人想起羅馬神話中看顧著過去與未來的雅努斯 Iānus 神),雕像有兩張臉,一張年輕,一張老朽,兩張臉面對相反的方向望去。

雕像可以是導演對於生命的隱喻:一是「血緣」:人類命脈從過往延續到未來(沒有過去,就不會有未來)。二是「創作、知識、文化、歷史」:戲中戲的背景時空是 1947 年,二戰剛結束的年代,戲外的時空來到 2012 年。時間是線性發展,不斷前行,然而身處在時間線上的人類,若只懂得向前看沒有回望,便無法累積文化,也無法從歷史中習得任何的教訓。

因此,雕像也是劇中所有人與事的隱喻,每個人的內在靈魂都同時存在著兩張臉(年紀越長這樣的感受越強烈),一邊面向未知的未來(找尋突破的可能性),一邊回首過去(汲取經驗),確認我們(人類)的存在意義。電影中,胡立歐的失蹤到底是「刻意」或「意外」?影片沒有給出答案,但那其實是導演在對觀眾的提問:人真的可以「拋棄」過去,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開始嗎?

「致我們共同擁有的太陽!」

(一)人們若是某天醒來,突然決定要拋棄過去,這個決定本身即是根基在過去的基礎之上。就算人們在異地重新開始,過去的痕跡也不會消失,一如失憶的胡立歐依然記得怎麼打水手繩結,說明遺忘過去的胡立歐,依然受到過去的影響(歷史與記憶對全體人類的共通影響,就像當代的「新」創作,其實都受到「舊有」作品的啟發)。

(二)米格爾與俗世保持距離,搬到偏遠的海邊小鎮居住,群體卻依然影響著他的生活(海邊小屋可能會被拆除),說明人要自立於群體之外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一如《懸案搜查線》播出後,米格爾等人找到胡立歐的下落,並試圖「喚醒」胡立歐的記憶。如果胡立歐的失蹤是「刻意」而非「意外」,那麼米格爾等人的善意,不就違背了胡立歐的意願(再次說明群體對個體的影響)?

《雙眼之間》尾聲,米格爾等人坐在暫停營業的戲院中,看著沒有拍完的電影(影院或許有沒落的一天,但電影永遠沒有拍完的一日),戲中戲的演員看向攝影機,直視戲外的胡立歐等人,而胡立歐等人看向攝影機,直視著銀幕外的我們,我們則看向銀幕上的演員與戲中戲的演員。如果戲中戲代表著過去,戲中演員代表現在,戲院中觀賞電影的我們代表著未來,那麼銀幕內外的對望,便成了《雙眼之間》開場與結尾的雕像意象,形成一個圓,過去與未來從不同的點出發,最終交集在「現在」。而每一過「現在」,即是兩個時空的相互對望。

2024 年才剛開始未久,《雙眼之間》應該會列入我的年度愛片榜單中,片長近三小時,節奏偏慢,但我很享受電影的分秒時光,無論是米格爾與剪接師的對話(每一段都有滿滿對電影的感慨與愛)、胡立歐打著水手繩結時的表情、米格爾等人居住的海邊小屋的寧靜時光、片中各種對名字的討論(名字之於人的身份、之於命名者與被命名者的意義)等,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