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身貧民窟、教育程度不高的少年傑默,在廣受歡迎的益智問答節目「誰能成為百萬富翁」中,連續答對11道題目,累積獎金高達千萬盧比。
當他準備挑戰最後一道難題,節目時間剛巧結束,主持人帶著興奮的口吻說:「茶水小弟傑默,能否拿走本節目有史以來最高額的獎金兩千萬盧比???我們明天待續。」
下了節目的傑默,心情既緊張、興奮、又百味雜陳,前一天還是默默無名的小人物,幾個小時之後,可能就是百萬富翁。
他才踏出攝影棚,馬上遭到警察逮捕,理由是:懷疑傑默在節目中作弊。
節目主持人不屑地說:「不管是醫生、律師、高學歷的研究生,從來沒有人可以答出所有正確的答案,更何況是教育程度低落的茶水小弟傑默!!」
請問,傑默為何可以順利回答這一道道艱深的題目???
A:他作弊。
B:他運氣好。
C:他是天才。
D:命中注定。
關於小說:「Q & A 問與答」。
還沒看「貧民百萬富翁」前,我先把原著小說「Q & A 問與答」給啃完,必須承認,小說的前三段章節,我讀來不耐,完全無法進入狀況。
可作品倒吃甘蔗,配合著書中的12道難題,慢慢拼湊出主角的一生、拼湊出一則奇特的人生旅程。
讀到尾聲,我既是感動、也是感慨。
感動於這麼一則造夢的故事,如此天真浪漫、傻人傻福,不思放棄,奮勇向前的積極;卻也感慨於千百萬貧民,僅出了一個運氣特好的傑默,而其他千萬人,還是得繼續在底層打滾,永無翻身之日。
電影最讓我感到驚心的一幕,是開場未久,年幼的傑默和兄長薩以在住家附近玩耍,此時,鏡頭從這對在巷弄追逐、嬉戲的兄弟身上拉開,呈現出細窄巷弄景觀、然後再從街道景緻,拉遠到四周充斥鐵皮屋頂的貧民窟景象、接著,鏡頭再拉地更遠,偌大的銀幕上,塞滿了密密麻麻的房子、塞滿了許不清的貧民。
三幕畫面,道盡了主人翁的困境,以及未來如何從這一大片的鐵皮怪獸中逃出的無力感。
而這幕畫面,同時強化了益智節目「誰能成為百萬富翁」的魔力。
就像女主角拉蒂卡、就像傑默的同事們,每到「誰能成為百萬富翁」的播出時間,總是盯著畫面瞧、總是看得津津有味。
傑默有次這樣問拉蒂卡:「為何大家都這麼愛看這個節目??」。
拉蒂卡黯然地說:「因為它讓我們看到夢想」。
夢想著登上節目、夢想著順利回答所有問題、夢想著成為百萬富翁、夢想著脫離泥沼的生活。
銀幕上,千萬的印度觀眾爭看著小人物傑默奪取千萬獎金、銀幕外,「貧民百萬富翁」全美、全球的瘋狂賣座,是否說明了人們想要逃離現狀,夢想起飛的共同心願呢???
(嗯,我要談結局了~~~~)
看過原著小說「Q & A 問與答」的朋友,會發現電影與小說幾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相較於電影,小說輻射的範圍更廣,討論的主題,涵蓋同志、神職人員、寶萊塢明星....等等等,所有光鮮亮麗的事物背後,都有一則悲慘的故事。
電影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去蕪存菁,刪減許多敏感話題。
比如主角傑默在小說中的名字,結合三種不同宗教的稱謂,到了電影,則刻意淡化。
又或者將同志、神職人員出軌、還有殺人....等敏感題材給剔除。
電影除保留故事的基本架構(益智遊戲+夢想),並加重書中沒有觸及太多的愛情浪漫,且多出一條兄弟情仇的支線,作為對照。
頂聰明的改編,一如「阿甘正傳」,除去小說中阿甘的好色和小奸詐,變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超級單純聖人,讓觀眾可以將他們的同情心順利擺置在主人翁身上,產生認同、進而接受。
「貧民百萬富翁」也是如此,小說的主角為了生存、為了拯救無辜的人,至少犯下兩起殺人案;到了電影裡,全部漂白了。
沒錯,影片中還是有殺人案件出現,但是,編劇很聰明地創造了哥哥薩以的角色。
這個小說中沒有的人物,正巧是傑默的黑暗面,他和兄長的個性恰巧是兩個極端:一個為求生存不擇手段、一個不管生活再苦,還是抱持著光明向上的態度。
薩以的暴力、偶爾的不近人情,讓觀眾得以將認同轉移到弟弟身上,也自然激發出觀眾希望傑默可以傻人傻福、可以順利贏得美人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想像。
但是,薩以是壞人嗎????我其實很同情這樣的角色,我很喜歡他最後的轉變,犧牲自己成全弟弟的舉動。
影片最後,他被槍殺於鋪滿鈔票的浴缸中,說盡他的渴望:連死都要死的很「有錢」。
他選擇了和弟弟不同的道路,最後,受到了制裁。
好萊塢的編劇家,很巧妙地將道德批判給了薩以,然後將最後的幸福給了傑默........,好人有好報、壞人終將伏法。
「這果然是政治正確的好萊塢電影啊!!!!」看到結尾,我這樣讚嘆著。
「貧民百萬富翁」不只漂白了傑默,連拉蒂卡的角色都被漂白了。
聰明的編劇深知:電影要賣座、要受歡迎,有兩個重點:一、主角性格一定要完美。二、愛情萬萬歲。
所以,「鐵達尼號」裡,傑克必須是個充滿熱情與夢想的浪漫主義者、蘿絲的老媽一定貪財、蘿絲的未婚夫一定討人厭,這樣她與傑克的愛情才會顯得如此純潔與重要。
「貧民百萬富翁」也是如此。
傑默能夠生存下來,多虧了他個性衝動的老哥薩以,一個悲劇性的角色,負責承擔所有的錯。(主角完美)
而傑默為何要參加益智節目???則是因為愛情。(愛情萬歲)
做為男主角(觀眾)心目中的夢幻女神,拉蒂卡也得漂白才行。
電影裡,拉蒂卡跟傑默從小就認識了;小說裡,拉蒂卡到了故事後半段才短暫出場。
電影裡,拉蒂卡一直純潔,即使被薩以與黑道老大玷污,也是身不由己的選擇。但是,當她望著傑默時,表情依然純真到可以殺死所有人臉上的黑色素。(生活這樣困苦,眼神中還能保有最絕對的純真,啊,真是太夢幻了!!!)
小說裡,拉蒂卡是傑默付錢上床的妓女,愛情始於金錢,這對政治正確、或說形象至上的好萊塢來說,絕對是個禁忌。
所以,電影不但強化了拉蒂卡的角色、還大量強調她出淤泥而不染的正面形象。
最明顯的一個段落在於傑默與拉蒂卡相約在車站見面一幕。
為何要突然加入這個段落???(基本上對劇情的推演幫助不大)
這段子有兩個重點:
(1)讓兩位主人翁不必透過言語,也知道去哪裡尋找對方下落。
(2)證明拉蒂卡不是因為傑默的金錢,而投向他的懷抱。(因為她在傑默還沒成為百萬富翁之前,就已經試圖跟對方私奔囉!!瞧,形象很重要~~~)
試圖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的編劇朋友們,真該看看「貧民百萬富翁」。
沒有小說破碎的時空、也沒有小說裡枝節的繁雜,相較起來精簡許多的「貧民百萬富翁」,依然成功地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我非常喜歡編劇在既有的故事大綱下,另外衍生的枝節,經由視覺呈現,更具戲劇上的張力。
比如開場未久,年幼的傑默被關在毛坑裡,為了得到偶像的簽名,不惜跳進糞坑脫困。
乍看傑默跳進糞坑是件悲苦的選擇,可是,如果不是這一身糞便,人群又怎麼會開出一條路讓他直通偶像身邊
這場戲,先點出傑默為達到夢想(接近偶像),不顧一切的努力;也點出傑默悲苦的人生際遇,看似困境,其實是柳暗花明、別有洞天。
接著,下一場戲,哥哥薩以便將簽名照拿去賣,薩以的實際(還有對弟弟的忌妒),兩人面對不同事件的反應,則埋下日後兄弟鬩牆的戲劇性高潮。
另外,小說裡,傑默是在拿到最大獎後,才被警察捉去拷問;到了電影,傑默被捕時,尚有一道題目未答。
電影尾聲,傑默得以重返益智遊戲現場,就是個高明(類型)的編劇手法。
先讓觀眾認同他的處境、認同他和拉蒂卡的愛情。
最後,當傑默重返現場面對最後一道問題,則讓銀幕內、外的觀眾,同步見證奇蹟的誕生,煽情的通俗魅力在此展現。
(最後一道題目,總結了他和哥哥的情仇、也讓他順利贏得美人芳心,更將他的好運氣推到了最高點....,通俗至極的大戲,卻讓我內心不斷鼓掌叫好啊!!!)
導演Danny Boyle,好樣的。
這是導演最貼近大眾的作品,有眩技(剪接非常精彩)、有清晰的思緒、還有流暢的說故事技巧。
他有巧妙地導引觀眾進入故事的最高潮,不但重現好萊塢、寶萊塢電影常見到的歡樂大結局,且處理起來毫不落俗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我覺得給的相當公平。
造夢,就是「貧民百萬富翁」最偉大之處。造夢,也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拿下多項大獎、吸引無數觀眾進場的重要原因。
有人在看完電影後批評電影中的印度跟現實不同、批評電影一廂情願的天真;可是,這本來就不是一部「寫實」電影啊!!!
就像電影的尾聲,那一場不算華麗、但有點突梯的寶萊塢歌舞秀,在在顯示影片本質就是販賣光明、歡樂與希望啊。
雖然電影裡講到很多社會底層的問題,但從小說到電影、從文字到影像,兩者關注的焦點並非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如何用樂觀的態度走向夢想。
電影之所以能夠拿下8項奧斯卡大獎的肯定,不光是電影的水準有一定的成績,也在於現下社會環境的困頓,好萊塢亟欲推薦這麼一部肯定夢想的電影給美國觀眾,讓他們在步出戲院的時候,心情是高昂愉悅、而非垂頭喪氣。
鴕鳥心態嗎???呵呵,不管是好萊塢、或是寶萊塢,販賣夢想,一直是它們深受人民歡迎的重要原因。
我們進戲院,其實都在逃避些什麼,不是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