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o-01.jpg

看完「芭樂特」後,我對Sacha Baron Cohen這號人物便很感興趣。
他的喜劇「玩很大」,衛道人士、宗教團體、保守派....應該會看地一愣一愣、甚至覺得被冒犯。
但他充滿剝削、惡搞的「玩笑」,又能精確指出現實的荒謬,並不亞於其大膽行徑。
新作「G型教主」延續「芭樂特」的手法,混淆現實與虛構,將戲劇融入實境秀。
觀賞這兩部作品,我不斷陷入:「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虛構?」的疑問中。
一如Sacha Baron Cohen獲邀參加MTV音樂典禮,他吊鋼絲從天而降,原應降落在舞台上,卻一屁股坐在饒舌歌手阿姆的臉上,氣的阿姆當場拂袖離去,引起現場一陣騷動。
事後觀眾才知道,這全是安排好的情境。(眼見不能為憑啊~)
至於Sacha Baron Cohen為何要找阿姆合作這一段?因為阿姆曾經在音樂作品中,透過歌詞攻擊同志;也在葛萊美獎上和同志歌手艾爾頓強同台演出,而贏得掌聲。
話題性高、又有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為彼此的電影、唱片打免費的頭版廣告),有無消費同志的嫌疑?則見仁見智。

「G型教主」即是MTV音樂獎表演的放大、加長版作品。
劇情描述奧地利籍藝人Bruno,到美國追求成名夢想的過程。
他的每次出擊(嘗試),都湊巧觸碰現實敏感的議題。比如說他在自家宅內,擺上「墨西哥人肉椅」、他和亞洲男友做愛時,使用的大膽器具、和兩人誇張的肢體動作、聽聞只要遭恐怖份子綁架、槍殺,日後影像上傳到Youtube,一定會大紅特紅,所以Bruno主動要求恐怖份子射殺他、看到瑪丹娜、安潔莉娜裘莉等人,因領養第三世界國家的小孩,而成為報紙頭版,故如法炮製,領養一位非洲孩子、為求事業發展順利,找上知名靈媒請教人生的出路.....。
在所有嘗試都失敗後,Bruno有了重大發現:要走紅好萊塢,有個特點,就是要化身成「異性戀」。(點名湯姆克魯斯、約翰屈服塔、凱文史貝西等人當墊背~)
為擺脫「同志」形象,Bruno不但加入宗教組織,讓神父為他去除魔性、還參加專屬於「異性戀」者的打獵活動、甚至換妻遊戲.....。
每個梗、每個點,都讓我笑翻了。
諷刺人類嗜血天性(記者Daniel Pearl遭恐怖份子處決的影片,居然享有超高點閱率)、諷刺名人生態、諷刺同志在保守社群中的遮遮掩掩....。
「G型教主」絕對是我今年看過最有創意、最好笑的作品。
Sacha Baron Cohen的天才,在於他嘻笑怒罵地讓人覺得殘酷、卻又不無道理。
就像他以為要讓伊朗和伊拉克人簽下和平協議,只要唱首自創的和平歌曲,所有問題都會解決(反諷大堆頭的合唱曲)。
或者,好萊塢名流崇尚靈媒,是件蠢事、還是寧可信其有?如果是後者,那麼,Bruno跟「空氣」鬼魂做愛,是蠢事?還是寧可信其有?
又或者,Bruno蓄了大鬍子、成了格鬥天王,一舉手、一投足都引來熱情影迷的歡呼和尖叫。
可是,當他的愛人出現在場上、當兩人熱吻時,天王不再是天王、人們抓狂、鼓譟、大罵天王娘娘腔。
為何同志不能是出色的格鬥技高手?崇拜同志為何是丟臉的事情?恐同、還是因為道德上不被接受與認同?
社會體制教導、制定的規範、大多數人認同的道理,是否堅不可破?
生活中有無數的矛盾、虛偽、作態,通通被Sacha Baron Cohen以粗俗、挑釁的方式,一一展現在銀幕上。
有趣的是,不管主角行徑多麼誇張、反社會,電影的故事線,仍緊貼著好萊塢劇情公式走,有勵志、有愛情、有成長、還有情人終成眷屬,呵,它其實倡導著「真愛不死」的傳統呢。
可惜不少觀眾被電影的裸露、直言不諱給嚇到,評價、票房跟著直直落。(「芭樂特」的票房是「G型教主」的一倍有餘呢!)

 bruno-02.jpg

「G型教主」在網路上引起極端的兩面評價,有人認為這部電影勇於說出現實真相、也有人認為它過度偏激、垃圾、不值得一看。
我覺得「G型教主」的觀點或許誇大,但它笑點精準,娛樂性十足,嗯,要推薦嗎.....?
如果不預設立場、保持開放的心胸,我覺得這部電影「或許」能帶給你/妳一些不同的觀點與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