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站在我這邊》:我的荒島電影。

《站 在我這邊》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講述四個好友為尋找鎮上失蹤少年屍體而踏上旅程的經歷;影片從主角高登讀到一則悲劇消息拉開序幕,報上寫著某位律師因為在 餐廳幫忙勸架而遭人刺殺身亡,這位律師正是高登童年時期最好的朋友克里斯;接著高登以口述方式帶領觀眾回溯過去,看見12歲的他和三位好友們共渡的最後一 個夏天。
《站在我這邊》是一部關於友情的作品,四個孩子,各有心事,或許是家庭暴力與精神問題、或許是活在過世兄長陰影下而感到沉重與哀傷、或許 是肥胖又常遭譏笑的孩子試著被尊重、或許是被師長們視為麻煩人物而自覺一輩子無望;明明青春正盛,卻各自承受著不同壓力,誰說孩子不識愁滋味?
為了成名(證明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事業),他們展開追尋「屍體」之旅(同齡失蹤男孩),並在短短兩天一夜的旅程中,相互傾訴心底的脆弱,讓寂寞的心,有了短暫的依靠與些許微妙的成長和轉變。
電影尾聲,高登說:「我們僅僅離開家裡兩天,不知為何,這個城鎮看起來有些不同,看起來......變小了。」;其實城鎮沒有改變,是他的心變了,變大變寬變得更勇敢。




《站在我這邊》也是一部關於死亡的作品,高登車禍逝世的兄長、遭火車輾斃的同齡孩子、以及影片開場率先揭露的克里斯死訊;隨處不在的死亡陰影,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宣告童年與純真再見。
影 片結尾,成為作家的高登忙於寫作而疏於照顧孩子感受,當他的兒子催促父親何時才能外出時,高登敷衍的說:「再一下下就好。」,兒子則不耐回應:「你半小時 前就這麼說過了。」,父親聞言,先是楞了一下,而後微微笑開,他抬眼望著桌上電腦螢幕(彷彿觀看銀幕外的你我),在電腦上打下最後字句:「I never  had any friends later on like the ones i had when I was twelve. Jesus, does anyone?我再也沒有交過像12歲時,那樣的好朋友了。想想,大家不都是這樣嗎?」;高登離開他的書房,加入等待許久的孩子行列。
多麼溫暖又傷感的書寫 ,人生無常而幸福稍縱即逝,我們只能試著珍惜當下的擁有。




喜 歡《站在我這邊》,除劇本完整而導演將影片節奏掌控的恰到好處外,劇中四個年輕演員的搭檔演出更是自然生動到讓人打心底相信他們真是一路相挺的多年好友; 飾演高登的Wil Wheaton,日後常客串演出我很愛的喜劇影集《生活大爆炸》;小時胖胖大來健美的Jerry O'Connell(《蟑螂總動員》),至今仍活躍演藝圈;Corey Feldman飾演擁有自毀傾向的Teddy,Corey曾是80年代知名童星,長大後電視電影邀約不斷,並且出過音樂專輯,可惜始終欠缺大紅大紫的代表 作;飾演克里斯的River Phoenix,是我觀賞電影初期的重要偶像之一,他在23歲那年猝死在某家夜總會門口的消息,是所有River迷難以釋懷的傷心往事;此外,《站在我這 邊》亦可看到年輕帥氣的約翰庫薩克、Kiefer Sutherland(《24小時反恐任務》)和Richard Dreyfuss(《第三類接觸》)等人身影。
現實生活中,這些銀幕偶像們都不再年輕;同樣的,當年觀賞《站在我這邊》的我們,也隨著偶像們一同老去;唯有River Phoenix,永遠停留在他23歲的帥氣模樣。

活著的人感傷死去的人;死去的人,在記憶裡成為永恆。

《站 在我這邊》有著青春電影慣見的笑鬧,也有公路電影難掩的憂愁;導演Rob Reiner拍過多部作品,其中兩片名列我心目中的永恆經典,《站在我這邊》是其一,《當哈利碰上莎莉》是其二;這兩片都是我的「荒島電影」,我深愛它們 的分秒、深愛劇中演員對戲時產生強大火花、深愛銀幕上搬演著「虛構」故事,卻能勾起觀眾心底「真實/真誠」感受的影像魅力!




《暗擁》:如果我們只能暗擁。

《暗擁》,暗中擁抱;偷摸,禁忌,渴望。
《暗 擁》敘述Miguel有一個愛他的妻子Mariela,也有一名外來的畫家男友Santiago;Miguel選擇隱瞞自己的性傾向,過著「普通」生活, 在小村內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電影前半場和一般通俗電影沒有太多差異,Miguel遊走在妻子和男友之間的掙扎,與《神父》或《斷背山》等片有著相近的劇情 鋪陳。
然而影片中段出現驚喜轉折,Santiago不小心被捲入暗湧中溺斃,屍體無法浮出水面,靈魂無法獲得安息;當所有人都看不見Santiago的鬼魂時,唯有Miguel依然可以看到他,甚至能夠觸摸到他的身體。
Santiago的死亡,反讓他和Miguel的愛情走入陽光下,他們無需遮掩,可以一起散步、一起看夕陽、一起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男女男的愛情難題,竟用如此靈異方式「和解」,到底是浪漫、是悲劇、或是痴人說夢的空想?

(底下有講結局喔!)

《暗擁》以一場葬禮拉開序幕(埋葬表弟),又以一場葬禮收尾(埋葬Santiago)。
兩 場葬禮,群眾反應截然不同(就連賜福的牧師也有兩樣表情),有人接受有人排斥有人保持距離;而Miguel不畏他人眼光,執意為情人下葬(海葬),他遵循 傳統將Santiago的屍首扛在肩上,一路走向海灘的畫面,彷彿受難基督,每一步都在承受人們的罪,每一步都在洗滌自己的罪。
非常喜歡《暗擁》結局,很勇敢也很讓人感嘆。




《暴風雨:梅杜莎之筏習作》:冥冥中的定數。

北 師大美術館有個名為《暴風雨:梅杜莎之筏習作》的錄像藝術,16分鐘長度,用高速攝影捕捉一群膚色、外貌、穿著打扮不同的男男女女們,他們看似在等候公 車,排排站在鏡頭前方,臉上表情各異,有高傲有笑臉有閱讀有呆然,待所有人定位後,忽然一陣大水襲來,所有人被洪水衝的狼狽,有人倒臥不起,有人試圖起 身,有人不忘攙扶身旁的落難者....。
畫面看來簡潔,卻深刻點出災難前階級、種族、性別的清楚隔閡,對比出災難來襲後,從有形肉體到無形界線(階級、性別、國籍)的垮台。



這個錄像藝術讓我深受震撼,不單故事本身訴說人類在災難面前,拋棄成見與互助的可能性,更是因為洪水來襲之前,這 群互不相識的男女們排列站著,疏密不一,幾個稍晚入鏡(入境?)者,像是「有意識」地晃到屬於他們自己的位置,隱喻社群眾生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地位與存 在意義;而當「這群人」終於齊聚一堂時,洪水才瞬間爆發。
我說「這群人」,帶有宿命意味,他們必得共同面對災難,並成為生命共同體,假如他們沒有齊聚,或許洪水永遠不會爆發;生與死,倖存與受難,到底是「隨機」或「冥冥中早有定數」?

對藝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北師大美術館走走看看,頗有意思。(科技大樓捷運站下車,步行過去大約五分鐘)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