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劇場導演悠介與編劇妻子音,過著平和安穩的生活。一天,悠介返家,撞見妻子的外遇情事,他感到震驚卻沒有與妻子攤牌,默默承受妻子的背叛......

濱口龍介的《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短篇小說集。這部電影再次展現了濱口龍介導演透過節制的表演與縝密的劇本,帶領觀眾進入角色的世界,理解人與人之間無法被三言兩語輕易訴說與釐清的心情。

底下都是雷,請斟酌閱讀

語言

不確定是不是因為不熟悉日文、韓文等,觀賞《在車上》時,單看字幕很文藝腔,但是聽演員說出這些台詞,卻不覺得有任何的不妥。相反地,劇中有一名講中文的台灣女演員(袁子芸),舞台劇演出的對白斷句,都有給我一點「不順」感,而這種不通順的感覺,或許來自於對這個語言太過熟悉的關係?

語言二

悠介執導的舞台劇《凡尼亞舅舅》選擇以多國語言製作,同步在舞台上發生(聲),這個設計的趣味點在於:一,全世界的讀者與觀眾都能懂得契訶夫劇作裡的人物情感(情感的共通性,超越語言的限制)。二,劇中演員講著:日文,韓文,英文,手語等多種語言,剛好呼應到角色的狀態:即便是熟悉的伴侶,我們也未必真能理解對方內心的「語言」。人與人的溝通,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雞同鴨講,或許是刻意忽略或是聽不懂或是聽不進去對方的心事。三,悠介要求工作坊的團員們反覆讀本,慢速且清楚地唸出台詞,無需帶有感情,只要去理解(熟悉)一起表演的夥伴們的語氣和動作。一旦熟悉了對方的語調,即便面對的是陌生的語言,兩個(或多個)演員的互動,也能無縫接軌。

《凡尼亞舅舅》安排手語演員允兒參與演出,一天,悠介來到允兒夫婦家中用餐,他問對方為何會想來應徵這份演出工作?允兒用手語訴說她的生命經歷,我專注地看著銀幕上的演員動作,在電影還沒有給出翻譯前,我居然就懂了允兒過往可能有經歷過流產的悲傷往事。這件事讓我更加體認到本片對語言設計的巧思,那恰恰說明了:「熟悉的語言」並非與人溝通的唯一要素,「聆聽」同等的重要。

空洞的心

悠介與車手是上對下的階級,悠介一開始都是坐在後方的乘客位置,片末則改坐到前方的副駕駛座。我不會說兩人之間的階級界線完全消失,但毗鄰而坐的他們各有著無法彌補的遺憾,內心的空缺,因為對方的存在(一個失去了女兒與妻子,一個母親在意外中死去且從未見過父親),而產生出相濡以沫的親密情感。

「我內心空空的...」高槻

悠介和車手,或是音與發生關係的男演員,或是來應徵劇場演出的高槻和允兒等人,他們都讓我想起了《偶然與想像》的第三則故事,關於內心的傷痛而產生出空虛與空洞感的人們,因緣際會下,相聚一起(那份空洞把人們的人生串連起來),「暫時」撫慰(未必能夠治癒)彼此內心的傷痛。

我們緩慢地,殘害了彼此

「她(音)能在高潮的邊緣抓住線索,並以此編織下去...」

悠介的女兒在四歲時因肺炎過世,夫妻倆深受打擊。某天,妻子在做愛時,突然說起了故事,隔天悠介將妻子訴說的故事跟她重述一次,妻子將其打成文字,成為劇本。這成了他們的創作模式:透過性愛與創作(背後帶有強烈的痛感),渡過生命的低潮期。然而,音是否有從失去女兒的打擊中恢復?她多年來陸續與不同的男演員發生關係,是為了激發靈感創意?為了逃避低落的心情?或是單純地貪戀性愛與肉慾的享受?

悠介某日返家撞見妻子與一名男子在房內做愛,他看見了,卻什麼都沒說,默默地離開家,假裝一切無恙。什麼都不說,是不想破壞自己與妻子之間「完美」的相處模式(根基在「不完美」上的完美?)。為了保持現有的生活方式,悠介選擇對妻子的出軌視而不見。

車手年輕時為了接送在特種行業工作的母親上下班,國中就學會開車。母親總會利用乘車的時間補眠,如果車手將車子開得太過顛簸,影響到母親的睡眠,就會換來一頓責備與毒打。為了不被母親教訓,車手學會了如何把車子開得平穩順暢。

悠介跟妻子做愛時,妻子說起一名女學生偷偷闖入心儀的男同學家中的故事。女學生多次潛入男方的家裡,離去時會拿走男方的一個物件當作紀念,她也會留下一份「印記」作為交換。一天,女學生再次偷溜進男同學的家中,她無法抑制內心的慾望,遂在男同學的床上自慰,此時,屋內出現另一名闖入者,他意圖性侵女學生,女學生出於自衛而殺害對方,她在男同學家中沐浴後離開,打算隔天見到男同學時,向對方坦承一切。隔日,女學生帶著緊張不安的心情來到學校,卻發現男同學照常上課,與同學們有說有笑,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車手十八歲那年,突如其來的土石流傾瀉而下,淹沒她的住處,她在第一時間逃出屋子,卻沒有即刻返回屋內搶救母親或向他人求救,而是呆站在一旁看著第二波土石流的來襲...。車手說母親有另一個人格「幸知」,會在對女兒動粗後出現,像是透過這個角色來請求女兒的原諒(或逃避對失職母親身份的罪惡感)。車手愛著「幸知」,並且清楚知道母親的死亡等於幸知的死亡。當土石流來襲,車手依舊「沒有」對母親(幸知)伸出援手,那一刻,她(車手)決定拯救自己。

「我應該是受傷了,但我實在是太過分...」悠介

悠介為了保有與妻子的關係,即便知道妻子的情事,仍舊選擇默不作聲,悠介以為自己是在保護妻子與他們的關係,但或許他只是自私地選擇「保護自己」。妻子那則關於女學生與闖入者的故事,暗示妻子可能知道丈夫發現自己的情事。或者,妻子對於處在這樣狀態下的自己感到窒息,她想要離開現有的生活,想要坦承內心的罪惡感,卻又只敢在故事中殺害闖入者(悠介左眼患有青光眼,妻子故事中的女學生,則是拿筆刺向闖入者的左眼)。故事裡的女學生以為留下闖入者的屍體會造成一些改變,結果除了男同學家外面加裝了一台監視器外,什麼都沒改變。同樣的,音或許希望丈夫能夠責備自己的出軌,能夠終結她的行徑,悠介卻以沈默回應妻子的「無聲」求救。

車手說她殺了母親。悠介說他殺了妻子。但片中人人都是兇手:車手的母親緩慢地殘害的女兒,令她活得痛苦。悠介對妻子的包容像是慢性殺人,為了保有生活的不變,眼睜睜地看著妻子淪陷而沒有出手援救。妻子為能重新感受活著,與他人發生關係來滿足內心的慾望(逃避現實),同樣是對丈夫的暴力。人們常會彼此傷害,他們之間並非沒有愛情,只是「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悠介曾這樣描述高槻的個性)。事實上,每個人幾乎都「無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溝通的失能,不只是對外(他人),更是對內(自己)。忽略(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我內心的崩塌(憂鬱,不安,焦慮,恐懼,憎恨,憤怒),最後全部化作情緒的土石流,奔流而下,造成嚴重的死傷。

『不過無論是彼此應該多麼了解的對象、多麼相愛的對象,要完全窺見別人的內心,終究是不可能的事。去追求這種事,唯有自己難過而已。不過如果是自己內心的話,只要努力,應該就能確實窺見努力多少的份。因此,結果我們不能不做的,大概是和自己的心巧妙地誠實相處吧。如果希望真正看清別人,只能深深地筆直凝視自己的內心。我這樣想。』《沒有女人的男人們:Drive My Car》

觀賞《在車上》,有讓我想起鍾孟宏導演的《陽光普照》和《瀑布》。藍色的憂鬱帆布,罩住了每個人,不見陽光,直到主角們開始正視自我,帆布才得以緩慢卸下,陽光才能照入人的心中。《在車上》尾聲,悠介拜訪車手在北海道的老家,兩人在小坡上的對話,會讓我想起《陽光普照》尾聲,丈夫向妻子坦承殺人一場戲。為了活下去而「殺人」,這樣的「惡」該如何承受?

《在車上》的主角們在經歷親人的死亡與對自我的檢視(凝視)後,只能「勸」自己繼續努力地活下去(我不確定這樣的心情算是積極或消極),接上劇中劇的《亞凡尼舅舅》結束在一盞燈上(微弱的希望),還有片末疫情爆發的時空背景,以及車手開著車子再次上路的畫面,都有讓我想起《瀑布》結局,盯著螢幕看的母親輕聲喚出女兒名字的設定(一份微小的希望)。此外,《瀑布》裡的賈靜雯患有思覺失調,分不清現實與想像的分野,《在車上》的車手說她的母親有另一種人格,這個人格總在母親對女兒施以肢體暴力後出現。車手與母親,賈靜雯與王淨,不約而同地訴說母女關係相愛相殺的悲劇。

我們擁抱了彼此

回到故居的車手,在祭拜完母親後,爬上小坡,悠介伸手要拉她一把,車手說:「我的手很髒。」但悠介不以為意,仍是拉了車手一把。同一場戲,悠介道出深埋在心中的秘密,車手聽完悠介的懺悔,給了對方一個擁抱。悠介和車手都對逝去的親人有著一份愧疚感,他們自覺自己是「髒」的,偶然的機緣下,兩個(或多個)受傷的靈魂遇見彼此,以一份寬容而不帶批判的心,給予對方援手與擁抱。

錄音檔與錄音帶

音與悠介的關係,會讓我想起《偶然與想像》的第二和第三則故事。《偶然與想像》的第二個故事是女學生朗讀教授的著作,激發出雙方的情慾(親密感)。《在車上》的音和悠介也是類似的情況,一則又一則情節離奇古怪的故事,成為夫妻倆的性愛調劑。此外,《偶然與想像》和《在車上》都有「女性為男性錄下聲音」的設計。《偶然與想像》的女學生想要色誘教授,才偷偷(主動)錄音。《在車上》的音幫丈夫錄製新劇的卡帶(主動),音會唸出劇中其他角色的台詞,留下恰好的空白時間,方便丈夫背誦自己的台詞。

《偶然與想像》的錄音檔原本是要作為要脅教授的證據,後來變成女學生想要送給教授的禮物,最後又成為摧毀女學生的家庭與教授事業的關鍵證據。《在車上》的錄音帶說明悠介和音的絕佳默契:音很清楚知道丈夫的語調和速度,才能留下剛好的空白時間。但音的錄音帶也點出悠介對妻子的依賴(與焦慮):我不想放棄像音這樣瞭解我脾性的女性。害怕改變的悠介,在妻子出事那天在外待了很晚時間才返家,錯過拯救妻子性命的黃金時間(音送給丈夫的錄音帶,不也同時是一份禮物又像是一個詛咒嗎?)。

《偶然與想像》第三個故事裡,兩名陌生的女子透過角色扮演來撫慰彼此的心。《在車上》的音與悠介同樣透過「角色扮演」來維繫他們的生活:音會跟不同的男性做愛,但她仍維持著妻子與編劇的身份與悠介相處;悠介在舞台上演出不同角色,下了戲後,發現妻子的情事而默不作聲,繼續扮演一個「渾然不知且幸福」的平凡丈夫角色。

看不見關係惡化的眼疾

悠介罹患了青光眼,視野窄縮,導致他發生了一場車禍。悠介的青光眼是他生命困境的隱喻:看不見即將衝撞上來的車子(妻子心境的改變),若不趕緊治療眼疾,恐有失明之虞(夫妻關係的毀滅)。

在車上

「我喜歡那台車,看得出車主很珍惜它,所以我也很慎重地駕駛。」車手

悠介說車手的駕駛技術令他感到放心,有時甚至會忘了自已身在車上。車手優異的駕駛技術像是悠介與妻子關係的影射:悠介太喜歡(習慣)與妻子的生活(妻子成了車手,讓丈夫的人生變得順暢平穩),忘了照顧妻子的感受(不對等的關係)。車手練得一手好駕駛技術,是不想被母親責備與毒打。開車時小心翼翼的心情,並非單純地體貼母親工作太辛苦,更帶有一份畏懼的心情。同樣的,悠介害怕失去妻子,努力把兩人的關係處理得「平順」,以為這樣就沒有問題。無論是車手與母親或是悠介與妻子,「平順(小心翼翼)」都只是用來掩飾內心顛簸不平(不安)的狀態。

電影裡,高槻跟悠介說起「女學生與闖入者」的故事後續發展(悠介對妻子的心境又更瞭解了一些),聽完故事後的悠介,從車子後座換到了前方的副駕駛座,他原本堅持不在車內抽菸(乾淨整潔的車子,一如悠介對於自己和妻子關係的想像:乾淨無瑕沒有一絲毫的髒亂),這一刻他與車手點起了菸,開啟車子的天窗,吸一口菸,把手舉出天窗,讓菸味不會瀰漫車內。這個畫面真美,一方面像是對逝者的祭拜:車手對母親,悠介對妻子。另一方面,夾在指頭中間的香菸,又像極了是在對這個世界(以及死去的親人)比起中指:既是愛又有恨,既是思念又是持續前行。

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說

音過世那天,對悠介說有一件事想要跟他好好談談,悠介感受到妻子語氣中嚴肅而堅決的態度,他擔心妻子說出來的話會改變兩人的關係,故意拖了很晚的時間才回家,沒想到回到家後,發現妻子倒臥在客廳中,因為腦出血而猝逝。悠介責備自己殺害了妻子:如果早一點回家,或許遺憾就不會發生?妻子在電影前半段即已逝去,她究竟要跟先生說什麼?內心有著怎樣的心情?成了一個無法被「解答」的謎。而這樣無法得到答案的困境,正是我們生活狀態的展現:為何而來?為何而做?為何而傷?為何而痛?

「把自己交出去,再交由劇本回應。」悠介

生活是無能掌控的。一如妻子的創作,總會在不特定的時間出現。一如允兒透過演戲來重新振作自我。一如早逝的女兒與腦溢血與土石流帶來的傷害。我們無法預期(預定)生活的走向,只能任憑它發展,交由時間告訴我們它可能帶有的意義(或者,我們將永遠尋求不到答案)。

語言三

一個平常會聽的 Podcast 節目,邀了一位影評人上節目分享對於電影的想法。這位影評人在中國住了一年時間,當他開口講話時,用字遣詞與說話語調非常地中國化,幾乎聽不到台灣口音。說明語言與用字會隨著環境不同而有改變。進一步思考,究竟是環境改變了人的腔調?或是這位影評人本來就習慣或喜歡這樣的腔調?語調與用字的改變未必來自環境,而是平常即對於特定文化有所嚮往(《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有一則短篇故事,也有針對口音的「選擇」進行探討)?雖然講得都是中文,又能在語調用字間感受到明顯的差異,進而產生出困惑、驚訝、距離感等紛陳感受(政治立場與信仰的不同,會更加放大內心或排斥或接受的相異情緒)。

相同的語言可以讓人們明白彼此的想法,卻也可能讓人更清楚地區分出「你」與「我」的不同。由此來看,《在車上》片中的車手和悠介,音和高槻,允洙和允兒,他們的交心(交往)不單只是「述說同樣的語言」,而是「相似的經歷與經驗(心靈的語言)」,才讓他們真正地「聽見」彼此。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tsocks1975 的頭像
    hatsocks1975

    香功堂!!PIXNET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