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開場,戲院播放著電影,突然影片中斷,觀眾鼓譟抗議,戲院老闆出來宣布伊娃·裴隆過世的消息,群眾為之震驚,並痛哭失聲。這個開場很有意思,群眾沈浸在銀幕上的虛構情節,為劇中人物的遭遇或哭或笑,電影停止放映後,人們被拉回到現實,轉而為伊娃的死悲泣。《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用電影與觀眾來影射群眾與伊娃裴隆的關係,人們崇拜伊娃,究竟是因為她為阿根廷做出重大的貢獻?或者伊娃就像銀幕上的虛構偶像,成為人民逃避苦難現實的一帖迷藥?當然,我們也能說這個開場意在點出伊娃如戲劇般的傳奇人生,有人入戲深,也有人看不下去。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在片中多次做出不同階級與時空的對照畫面,例如伊娃的生父過世,身為私生女的她被父親的家屬給擋在門外(最後伊娃有偷跑進教堂為父親獻花),鏡頭一轉,變成伊娃過世時的盛大葬禮場面。不被大眾所接受的私生子身份,讓伊娃內心生出被群眾接納的心願,她過世時,人民湧上街頭送伊娃最後一程,說著伊娃心願的完成:被愛,被接納,被認同。就像伊娃重病時,影片播放的插曲「You Must Love Me 你必須愛我」,重點是「必須」兩字,彷彿她攀上高位,就只希冀能夠被愛。另外,影片播放「You Must Love Me」時,演員沒有面對鏡頭演唱,而是作為背景音樂,這首歌因此成了伊娃沒有明講的真實內心話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上映後,評價並不特別出色,IMDB 只有 6.3 分,但我蠻喜歡這部電影:一、歌曲好聽。二、影片的美術、攝影相當夠水準。三、電影透過 Antonio Banderas 飾演的角色對伊娃裴隆的所作所為提出不同的想法,嘲諷群體的盲目,卻又不自覺地受到伊娃的吸引,目光會隨著對方而動。

最後,當年娜姐(Madonna)努力爭取演出《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娜姐認為她的人生經歷與小鄉村到大城市發展的伊娃裴隆有幾分相似,可惜《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若能早十年拍攝,娜姐的外型會更符合角色年齡,畢竟電影從伊娃裴隆 15 歲時開始講起,她過世時也不過才 33 歲,娜姐演出這片已經是 36 歲的年紀。

事實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早在 1981 年就有意要改編成電影,86 年娜姐就表明過自己非常有興趣演出伊娃一角,不過影片的籌製階段波折不斷,導演換過一個又一個,直到 94 年才正式開拍,並由 Alan Parker 擔任導演。雖然《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推出的時間有點晚,但我也在想,如果早十年拍攝,或許娜姐會撐不起這個角色?這次重溫電影,有被娜姐的表演所打動,她的努力看得出來,演唱出色,各種情緒的演繹也恰如其分,這是娜姐最接近奧斯卡演技類獎項提名的作品,可惜最終仍是無緣獲得青睞。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