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時候,老哥總要我跟他一起收看余光主持的《閃亮的節奏》,透過節目放送,陸續認識多位西洋歌手。其中,瑪丹娜、麥可傑克森、惠妮休斯頓的名號特別響亮,對年幼的我來說,他們代表著西洋音樂的全部。
國中一年級,我在學校福利社買了生平第一張西洋卡帶,細胞出品,大合輯,收錄當年熱門金曲,包括喬治麥可、瑪丹娜、珍娜傑克森、惠妮休斯頓、麥可傑克森....等人作品,每每聽到這些80s歌曲,記憶都會被拉回那個愛看也迷戀漫畫的年代、那個以為麥可傑克森是神、瑪丹娜是豪放女、惠妮休斯頓是歌壇超級唱將的年代。
可惜的是,我接觸麥可或瑪丹娜或惠妮時,他們剛過演唱生涯的最高峰,影響力正逐步減退。進入90年代,瑪麗亞凱莉旋風大起,又一次改變音樂版圖。
麥可的《危險》專輯銷售成績遠不如前作;瑪丹娜的《情慾》專輯銷量大跌,重創其歌唱事業;惠妮休斯頓則老被拿來與後起之秀瑪麗亞凱莉比較,有苦難言。
儘管如此,三大巨頭依舊努力拓展演藝版圖,試圖扳回一城。
其中,惠妮休斯頓與當時氣勢正旺的凱文科斯納於92年合拍一部電影《終極保鏢》,影片拍的頗普通,但歌壇天后跨足電影圈話題十足,影片在美國熱賣1億2千萬美元,居年度賣座第7名;惠妮休斯頓為電影演唱的插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翻唱桃莉芭頓的作品),淒美動人,單曲迅速飆上美國告示牌單曲榜冠軍,並蟬聯14周冠軍,單曲熱賣1千2百萬張;當年已是高三學生的我,每天都在小組工作室播放《終極保鏢》原聲帶,每首歌都放到爛,聽到倒背如流;《終極保鏢》原聲帶在美國熱賣1千7百萬張(全球破4千萬張),單曲與專輯雙雙成為告示牌年度冠軍。
隨著《終極保鏢》的成功,讓惠妮重新站上歌壇天后寶座,也讓她接下來的原聲帶作品《等待夢醒時分Waiting to Exhale》有著不錯的銷量與評價,可惜惠妮的高聲望沒能維持太久,許多負面消息陸續傳出,包括天后耍大牌又難搞、丈夫巴比布朗的家暴事件(我居然也買過巴比布朗的專輯)、嗑藥、倒嗓......等等等。
直到2009年,惠妮重新振作,推出《I look to you》專輯,年輕時期的圓潤美嗓不再,銷量也未達預期,叱吒80、90年代樂壇的歌姬,至此消聲匿跡。除了小胖林育羣翻唱惠妮歌曲成為網路大熱門時,人們才又提起天后的名字,有人甚至笑言不如找林育羣幫惠妮擔任幕後代唱罷了,這酸苦的玩笑話,多少讓曾經喜歡她的歌迷們感到失落。
今日中午和家人相聚用餐,山羊鬍打電話給我說:「你有看新聞嗎?」
我說:「沒啊,怎?」
他說:「惠妮休斯頓過世了。」
啊??????她不是還很年輕嗎?怎麼就這樣走了?
我心目中的80年代超超級巨星圖騰,一下子缺了兩塊!!!!
跟家人用完午餐,一個人晃盪到台北市政府外的露天咖啡廳,點了杯綠茶,拿出筆電,一邊撰寫這篇文章,一邊聽著惠妮的歌曲,回味她在80年代崛起時的風華。
身邊有很大一群朋友跟我一樣,成長於80年代,熟悉這個時期的歌曲,也對這時期的音樂特別有感情有共鳴。
我們總偏執地認為80年代的音樂格外通俗好聽,歌手嗓音各有特色,百家爭鳴。不像現在一堆Rap或Hi-hop歌曲,聽來聽去都一個樣。(我喜歡Adele的專輯,是因為我在她的作品裡,聽到屬於早年音樂特有的豐富情感!)
然而,我喜歡80年代音樂,我的父母喜歡更早年代的音樂作品,我的姪女則喜歡近代歌曲,想來每個人因為成長年代的差異,而對不同時期的歌手與作品有了記憶連結,有了深度與厚度,有了回憶與懷念。
耳機繼續播放著惠妮休斯頓的專輯(我很喜歡《Whitney》和《Whitney Houston》這兩張經典專輯,百聽不厭!),腦海浮現起年少時光,回憶起《閃亮的節奏》,回憶起《杜蘭杜蘭》、菲爾柯林斯、《槍與玫瑰》、黛比吉普森、辛妮歐康諾、麥可傑克森與瑪丹娜....等人;回憶起我和山羊鬍在校園運動場邊緣聊天的畫面、回憶起擁擠的福利社、回憶起某個被「阿魯巴」的倒楣同學、回憶起和老姊分批偷帶漫畫回家的童年往事。
接著我想起84年崛起的惠妮休斯頓,曾經青春燦爛,前途似錦,彷彿永遠不會被時間背叛、永遠都會受到歌迷擁戴;曾幾何時,惠妮沒落了,麥可過世了,娜姐拼老命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只為維繫她Pop皇后的地位;曾幾何時,我已是30好幾,見證許多傳奇崛起,也見證他們的隕落。
我們明瞭生命/名聲大約如此,起落交迭更替。
面對惠妮休斯頓過世的消息,心底只覺傷懷,感嘆美好的消失,而這份天賦的美好,其實早在惠妮過世前,便已消失好一段時日了。
耳機繼續播放著惠妮休斯頓的歌曲,她和Teddy Pendergrass合唱的「Hold 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As_HSCCLNiY),是我較早接觸的作品之一,也是我鍾愛的情歌,我想在這邊推薦給所有認識或不認識這位天后歌手的朋友們。
最後,我想對惠妮說,身為妳的小歌迷:「I will always love you」。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