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hood-01

《年少時代》的劇情簡單講:男孩梅森與他的家人朋友的12年生活記事。

某方面來說,《年少時代》有感動我。
關於12年光陰被壓縮在3小時影片長度內,清楚看見時間流動的痕跡,我們看見蘋果電腦、電玩、哈利波特、社會時事演進史、我們看見男孩、女孩、父母外貌的偌大改變、我們看見梅森的姐姐莎曼珊如何從一個用唱歌迎接弟弟起床的古怪小女生,變成外貌日漸成熟,與家人日漸疏離的大女孩、我們看見梅森從一個喜歡仰望天空的小男生,變成透過攝影機觀看與捕捉生活樣貌的敏感男孩、我們看見劇中角色們的話題隨年紀的不同而改變,就像梅森和莎曼珊跟父親的話題,小時候是今天乖不乖,長大後是做愛要戴套、你/妳怎麼計畫自己的未來云云;我們還能看見成長的壓力,看見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走出父母的保護圈,學會扛起責任,變得有責任感,變得.....越來越像那些大人們,那些努力打拼、時刻不得閒、總有太多事情要操心煩憂的大人們。

Boyhood-02

「我們常說要把握當下,可是我的想法卻是相反,我覺得是當下把握我們。」

《年少時代》有個橋段確立我對影片有「愛」,即是梅森準備離家去大學讀書,他的母親突然痛哭說:「我沒想到你(梅森)對離家那麼興奮!」,接著母親劈哩啪啦說了一堆她的不捨她的寂寞與她的恐懼,梅森笑著安慰母親來日依然方長;這場戲看的我頗有感觸,它一面訴說時光飛逝,轉瞬間,孩子長大了,父母被卻老了;一面訴說梅森的青春才要展開,希望正盛,言談間仍是正面與樂觀,反觀母親走到生命的中間點,經歷許多磨難,鬥志漸少,對死亡與寂寞的恐懼倒是漸多。

Boyhood-03

某方面來說,《年少時代》有感動我。因為導演Richard Linklater將時間視為劇情的一部分,讓「虛構」故事有了「真實」的力量;時間,讓《年少時代》顯得不凡,顯得獨特。
但某方面來說,《年少時代》也沒有太感動我。
對我來說,它就是《愛在黎明破曉時》三部曲全部濃縮在一部電影中(把故事焦點從愛情轉入家庭生活);它就是《哈利波特》系列,全部濃縮在三個小時長度內(青少年成長記事);它就是《玩具總動員》三部曲裡的翻版(梅森等於安迪);它就是義大利電影《絕美之城》裡的一名藝術家,在古老建築牆面貼滿他從出生一刻到長大至今的成長照片(藝術家的父親在兒子出生後,每天幫兒子拍一張照片,兒子長大後接續父親計畫,每天一幅照片記錄自己的成長);它就是俄國導演Nikita Mikhalkov的紀錄片《安娜成長篇》的男孩版,《安娜成長篇》是Nikita Mikhalkov導演從1980年到1991年間,每年都問女兒安娜幾個問題,並用攝影機拍下安娜答案與外貌的變化。

Boyhood-04  

《年少時代》沒有如導演的《愛在.....》系列般打動我,節奏有些冗長與拖拉,有些配角的演技會讓我出戲云云;我不確定這會否是期待過高的反效果,也許日後心情沈澱後再看,會有截然不同的觀感與評價吧,畢竟Richard Linklater導演的《愛在日落巴黎時》,當時也不是一看就愛,反而是隔了數年後重看,才愛的要命。

boyhood

 

再看一次《年少時代》,喜歡的部份依然喜歡,無感的部份依舊維持無感,影片在我心中的評價不變。
《年少時代》之於我,勝在「真實時間」與收的漂亮的結局,女孩說:「人們常說要把握當下,但我的想法相反,我覺得是當下把握了我們」,梅森接話:「是啊,我懂那個感覺,就好像時間是固定、永恆的,而我們永遠活在當下的這一刻」,梅森講完話後,他和女孩安靜地看著彼此與周遭景緻,臉上綻放有點羞澀、靦腆、又滿載希望的笑容,搭配上稍早前梅森母親在他準備離家去大學讀書時哭喊著說:「我以為人生不只是這樣」的感嘆句,我們(觀眾)彷彿可以觸碰到時間最真切、甜美、殘酷、無奈的多種樣貌,在不同角色身上,演繹著有點相似的生命劇碼。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