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海報有破梗哩!
1930 年代,一群沒有痛感、眼睛缺淚腺的孩子們,被軟禁在庇里牛斯山的修道院中,防止他們自殘或傷害他人;當代時空,醫生大衛和懷孕妻子準備返家拜訪多年未見的 父母,旅途中出了車禍意外,妻子死亡、腹中孩子幸運活下,必須仰賴機器維生;大難不死的大衛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瘤,需要親人骨髓移植救命;為能活命,大衛只 好跟父母商量手術事宜,卻意外挖出一宗隱瞞多年的祕密.....。
《沒 有痛感的小孩》的劇情讓人聯想起《烈火焚身》,兩片都是關於戰爭/私心帶來的悲劇、劇中角色都在回溯過往時,才挖掘出自己身世的重大祕密;《沒有痛感的小 孩》也讓人想起《羊男的迷宮》,故事皆聚焦在西班牙內戰與戰後影響、並藉孩童眼光(無力抵抗成人世界),來看社會交織構成的龐大恐怖;不同於《羊男的迷 宮》尚能藉孩童想像逃避醜陋現實,《沒有痛感的小孩》的敘事更為直接與暴力,劇中孩子們雖無痛覺,卻有感覺,他們被視為怪物而遭軟禁(隔離),說明人們對 非我族類的粗暴對待(一如猶太醫生霍茲曼躲在修道院內,既是試圖治癒無痛感小孩,亦是躲避納粹追殺);孩子們待在小小牢房內,目睹人性墮落(牢房也可以延 伸成二戰集中營),竟把僅存的感覺(人性)也給消磨掉,最後搖身變成魔鬼;人性扭曲,不是天生缺陷,而是後天養成!
《沒有痛感的小孩》的關鍵角色是個名為貝克諾/貝尼諾的男孩(童年與成年的名字相異,說著角色性情的轉變,也是異中見同,本性中仍保有一絲未泯滅的良善),他雖然沒有痛覺,卻懂著愛與疼惜與寂寞,會在灰暗的隔離室挖出小洞,只為跟隔壁女孩聊天或觸碰對方的手、會為了擁有一隻小狗的陪伴,不惜一刀劃開修女腳踝的殘忍報復、會因為夥伴的逝去而眉頭緊皺,眼神中不再存有憐憫等。
《沒有痛感的小孩》有兩幕戲設計的挺好,其一,年幼的貝克諾看見年輕護士落淚時,曾經問她:「這是什麼?」(貝克諾沒有淚腺故無法落淚),護士說這是眼淚,貝克諾問她為何會有眼淚?護士說人會落淚有兩種情況,一是喜極而泣,一是傷心欲絕。
眼 淚是《沒有痛感的小孩》的重要關鍵,能夠落淚者未必比無法落淚者更有人性、缺少淚腺或欠缺痛覺,不代表沒有感受/不正常;而眼淚的兩樣極端反應(歡喜/痛 苦),對應的正是「愛與恨」的兩樣情感;愛與恨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就像牆內與牆外、擁抱與隔離、接受與拒絕;隔離沒有痛感的孩子(或是弱勢族群),可以讓 社會變得更美好(優生學/血統純正),或加劇人與人之間的仇視與猜忌?
(底下有提到關鍵劇情)
其 二,由於戰後生活混亂、物資匱乏,猶太醫生霍茲曼未免遭受隔離的孩子們落入惡人手中,決心注射藥物讓孩子們安樂死去;貝克諾眼見夥伴死去,滿臉怒色,待霍 茲曼醫生前來送他最後一程時,貝克諾先是緊緊擁抱了醫生,而後殘忍地刺殺醫生致死;這個段落讓人觀來格外心痛,霍茲曼醫生算不上是壞人,只是他為求自保而 妥協與同意軟禁沒有痛感的孩子、甚至沒有過問孩子們意願,便自做主張奪走孩子的性命,其行徑和當年「強制下令」軟禁沒有痛感孩子們的醫生/保守派人士並無 二致。原來好意可以是暴力、姑息可以是幫兇的一種。
看完《沒有痛感的小孩》,我加倍確定自己不適合觀賞恐怖片。
完 全沒料到這部前半場像是《烈火焚身》和《羊男的迷宮》綜合體的影片,後半段會變成讓人寒毛直豎的恐怖片;我得好好稱讚一下本片導演Juan Carlos Medina,氣氛拿捏到位,從大衛返回養父母家,聽見房間錄音機傳出女子哼唱聲一幕,接到大衛重遊修道院,發現親生父母挖掘的逃生地道,連忙鑽入窄小地 道一幕,我都處在高度緊張狀態,深怕有啥奇怪角色或生物會竄出來!!!(攝影和音效也幫上很多忙,詭異的哩!)
雖說《沒有痛感的小孩》的後段劇情 有點讓人小小失落,例如大衛的生母身份沒有讓我產生:「哇」的驚喜感(我一直希望大衛是貝克諾和Inés的孩子....);但這仍是一部導演、美術、音 樂、攝影和演員(飾演貝克諾年輕和年幼時期的演員都很讚)等各方面皆有可觀的作品,2013年的金馬奇幻影展已於昨晚結束,朋友們若對這部結合戰爭、奇 幻、恐怖題材於一身的影片有興趣,只能等看日後有無登上院線的機會囉。
- Apr 12 Fri 2013 11:08
2013奇幻金馬:《沒有痛感的小孩》:眼淚與愛恨。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