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0年代的耐吉運動鞋,市占率不足20%,遠落後於前兩大品牌,為能簽下備受矚目的籃球界新人麥可喬丹,耐吉主管桑尼遊說眾人,想讓對耐吉球鞋不具好感的麥可喬丹,願意成為品牌代言人...

「打破規則,大家才會記住你。」

《AIR》是一部美國夢電影,它告訴觀眾一個團隊的強大,在於背後的成員願不願為同一個目標打拼。它告訴觀眾,有夢就去實踐,不要想太多,全力打破規則。它告訴觀眾,當你相信「自己」的價值,那個價值就會發光發熱。影片中,桑尼的團隊與喬丹的母親,全心相信麥可喬丹的能力與自己的眼光,方能跨出舒適圈,敲定一筆前所未有的交易。

Ben Affleck 上次執導的作品《夜行人生》,評價與票房都跌了一大跤,時隔八年才再次推出自導自演的新作。《AIR》令我想起《亞果出任務》,兩部片都是關於一群人攜手完成一件不被眾人看好,又不得不背水一戰的任務。《AIR》的敘事流暢而且「有效」,例如開場的拉斯維加斯一幕,桑尼精準預測籃球賽結果,賺了筆錢,接著在賭桌上把錢輸光。

這場戲說明了:(一)桑尼對於運動員的熟悉、(二)桑尼的賭徒性格、(三)依靠運氣的賭博,桑尼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但全力遊說麥可喬丹成為耐吉的代言人,不單純靠運氣,更是桑尼最引以為傲的識人眼光。

《AIR》很輕易擄獲我的好感,簡單不複雜的勵志電影,有一點《征服情海》的味道(但還是不及《征服情海》精彩);《AIR》的故事背景是1984年,片中有滿滿的八零年代人事物,勾起我不少童年回憶(《魔鬼剋星》、怪頭T先生、李麥克等,看到這些人物當下,心情又激動又有點惆悵啊);《AIR》的演員群戲整齊,Matt Damon 和 Viola Davis 一如既往地交出穩定演出,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角色:一是只出現一場戲的 Marlon Wayans,給出很關鍵的台詞,關於夢想的偉大與應變能力的重要性。另一個是是飾演球鞋設計師彼得的 Matthew Maher,好喜歡這個和桑尼一樣,全心奉獻(且熱愛)自身工作的角色喔,看片時會希望影片能多給彼得一些篇幅啊。

最後,《AIR》全場只有三名觀眾(包括我在內),儘管電影有很多橋段打動我,讓我笑得開心也有感動的時刻,但我覺得這部片沒有滿場觀眾的支持,看片氣氛有比較單薄一些。有些片好像還是需要大家一起看會比較開心(所以在影展場子看電影,觀眾的熱烈捧場通常能幫電影加上一些分數)。

二刷《AIR》

(一)《AIR》開場,桑尼下注運動彩,大賺一筆,接著去賭城玩一把,又將錢全部輸光。這場戲點出桑尼的兩個特點:一,他非常關心運動領域,能夠精準判斷運動員的可能表現。二,桑尼擁有賭徒性格,對他來說,碰到全心相信的人或事,就要不計後果去衝,有時候會慘賠,有時候卻可能徹底翻身,贏得一切。

桑尼的兩個特點,最終影響了他的人生。

(二)《AIR》沒有出現麥可喬丹,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有些奇怪,這次在 Prime Video 重溫,反倒覺得沒有讓麥可喬丹露臉是對的,這部片真正想談的是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信任」:麥可的母親信任兒子,所以提出分潤計畫,認為兒子的天份與能力,會成為最大的資產;桑尼提議把所有的資金全部押注在麥可身上,展現桑尼對麥可的全然信任,認定他的未來無可限量。

「鞋子就只是鞋子,直到有人穿上它。」

《AIR》的動人,不僅是桑尼等人相信年輕的麥可喬丹會改變體壇,更是耐吉的執行長菲爾,以及籃球部門的夥伴們對桑尼的支持,如果不是全心相信桑尼的判斷,這些人又怎麼會甘願陪著他一塊冒險?麥可能在球場上發光發熱,除了自身的才華外,也要感謝家人與隊友給予的支持。同樣的,桑尼能夠簽下麥可,也是團隊合作的結果。一個人,或許可以偉大。但一群人,才能成就傳奇。

(三)再看一次《AIR》,還是好愛它的配樂,好愛它帶有種復古氣息的樂觀與正向精神。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Air Ben Affleck Matt Damon
    全站熱搜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