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很擺味道,這是我看電影過程中,不斷拋出的觀感。



來自日本的交換學生渺渺,為了逃避搭訕的男學生,跟同學小璦成了朋友。

為尋找奶奶最愛的糕餅店,渺渺在台北巷弄穿梭,卻在一家二手唱片行外,聽到小時候奶奶教唱的日本歌曲,在音樂的吸引下,她踏入這間小小的二手唱片行,認識氣質憂鬱、又不愛搭理人的唱片行老闆陳飛。

沈默的陳飛,深受過往逝去戀情之苦,他總戴著耳機,將自己和世界隔出一道距離。

渺渺被陳飛奇特的行徑吸引,一次又一次回到二手唱片行,希望能和他成為朋友;而不斷陪著渺渺回唱片行的小璦,卻慢慢喜歡上愛做蛋糕、會跟記憶停留在17歲的奶奶說著日文的渺渺。

三個活著的人、一個死去的戀人,交織出一段沒有交集的愛情故事。



「渺渺」的劇本非常工整。

每一組角色都是對照:渺渺和因老年癡呆而活在17歲記憶的奶奶是一組對照。

奶奶忘不了她17歲的初戀,比對刻正17歲的渺渺;奶奶對糕餅店的記憶、比對上渺渺對唱片行的回憶。

渺渺和小璦、渺渺和陳飛、陳飛和逝去的愛情,也是對照。

他們都深愛著對方,卻又努力壓抑情緒,心中的遺憾,總在逝去的時刻才敢大聲說出口。

陳飛拒人於千里之外,小璦拒絕和父親溝通;陳飛的冷、渺渺的暖手,也能相互對應。

片中,渺渺問小璦:「妳為什麼這麼愛吃蛋糕。」

小璦看著一個個精美的小蛋糕說:「因為蛋糕酸甜、各種滋味都有。」

蛋糕是電影重要的象徵(愛情),外表美麗的蛋糕,滋味不一定甜美;外觀崩塌的蛋糕,卻也不代表味道差人一等。

崩塌的蛋糕,可以是主角們對愛情的包容(嚐起來一樣,美醜又何必計較,換言之,只要是真心的愛情,性別又如何???)、或是小璦父親對女兒的包容(父女兩對蛋糕的同等態度,說著互動冷漠的兩人,其實心靈距離並不遙遠啊。)

編劇努力在角色間,勾勒出愛情的不同面向。

電影做足起承轉合工作,從飛機抵達台灣展開、結束於離去,搭配陳綺貞的歌曲「旅行的意義」,點出每段愛情、每個階段的人生,都有酸甜、有苦辣。

而渺渺患有老年癡呆,從未露面的奶奶,則訴說著刻骨銘心初戀,可以在旅行結束多年,仍舊深埋心中不滅。



(底下會討論到結局,不想知道結局的朋友,可以閃人囉~~)
「渺渺」的三個主角(渺渺、小璦、陳飛)雖有互動,卻互動地很表面,實在可惜。

劇中,陳飛開車載著渺渺回家,途中車子拋錨,陳飛只好在大馬路上推車,試圖幫忙的渺渺,因不諳車性,失誤連連,引來戲院觀眾一陣陣笑聲。

可是,笑完之後呢???這對劇情的推演有何關連???

推車的舉動,是否讓渺渺和陳飛的關係更為密切???陳飛是否因為他的汗水和渺渺的緊張,而對這名女孩多了點親切感???

答案是:沒有。陳飛面對渺渺,態度依舊。

鋪了一個有趣的點,卻無心將它延伸,實為可惜。

電影「小太陽的願望」也出現過推車場面,其推車的行為可以擴大解釋成一個原本互看對方不順眼的家庭,終於攜手完成一件事情的感動。

如此擅用生活瑣事來強化角色情感的梗,正是「渺渺」所欠缺的臨門一腳。

電影後半場,陳飛載著小璦來到他愛人失事現場,他告訴小璦為何自己對人如此冷漠、為何不願意接受渺渺、為何不想再聽見任何音樂的原因。

當陳飛說完他傷心的過往,準備離去時,我心中暗暗希望陳飛的車子會再度拋錨!!!!

為什麼???因為在傷痛的時刻,突然出現一個和前面劇情有所關連的笑點,可以豐富劇本的肌理。

因為渺渺曾經和陳飛推過車,此刻換成小璦,同樣的行為,卻能帶出不同的閱讀樂趣。(我想多了.....)



另外,陳飛一直在找尋他逝去愛人的Demo片,渺渺知道陳飛和愛人的故事後,瞞著對方到處追查著CD的下落,終於在她離開台灣之前,將好不容易尋得的CD偷偷送給了陳飛。

渺渺的貼心,說著付出、說著即使你和我沒有將來,我還是願意為你填補心裡的傷痛。

可是,我禁不住要想,如果.....如果,今天找到這片CD的人,是小璦呢????

如果讓處在渺渺和陳飛之間的小璦,擔負起串連的工作,是不是更能凸顯劇中一連串錯過愛情的包容與氣度???

她對她的愛情有了出口、她對他的愛情也有了出口,這樣的結果,能否更讓觀眾感動???(我又想多了.....)
「渺渺」讓我聯想起「盛夏光年」,這兩部電影,從劇本到導演手法,都非常相似,優點相似、缺點也相似,可以結為姊妹電影!!

我在文章的開頭說:「渺渺」是一部擺味道的電影。

這是我對電影的感觸。

也許導演想要營造偶像劇的風格,所以竭盡能力地將「渺渺」拍的美侖美奐。(導演長年拍廣告的經歷,讓電影畫面瀰漫著廣告片風格!!)

劇中每個場景都美地讓人有些不知所措,比如說小璦的家、陳飛的二手CD店、渺渺回憶中的奶奶家景象、還有,有著漂亮小盆栽的學校天台。

這樣的場景設計,根本是現代版不食人間煙火的瓊瑤姐上身啊!!

每個單品都好有氣質、每個物品的擺放,都好刻意,難道偶像電影,非要搞得這麼有氣質,才會吸引觀眾嗎????

我以為一個好的美術設計,不能只是將東西做到味道十足即可,還要懂著收放,該收斂的地方,就該收。

例如小璦和渺渺的房間都很美,可是,她們的房間太有設計感(渺渺床邊的鏡子、還有窗戶上的畫...刻意啊!!!!),很像室內雜誌的廣告內頁,看上去很美,卻沒有人味!!!



題外話:小璦的住家真的很漂亮,也很有氣質,很有味道,但是,這家中的男主人由屈中恆先生飾演....,長久看到屈先生飾演小人物,忽然間看他演一位有著藝術家氣質的父親,怎麼看都覺得彆扭哩!!!

心中暗想:如果父親的角色由戴立忍飾演,該有多好!!!那樣氣質才對味嘛。

而且父親角色出場不多,屈先生的演出,讓這名角色的存在感非常薄弱哩....。
擺味道的問題不只出現在過度裝飾的美學上,還有劇本的對白。

看看電影的主角們,名字一個比一個夢幻:小璦、陳飛、渺渺(戴詩思渺)!!!!多有氣質的名字啊!!!!

電影裡,有這麼一段:

小璦偷偷翻了陳飛的書,然後她看到書頁內的簽名,她說:他的名字叫陳飛。

渺渺用夢幻的語氣輕聲回應:陳飛??飛起來的飛嗎???

小璦:不對,是張菲的菲......。(好吧,最後這句話是我看電影時,腦袋忽然蹦出來的冷笑話~~)

咳咳,回到正題。

「渺渺」的對白,似乎也為了配合通篇的夢幻,而強說愁了起來。

說愁不是問題,但是演員能否駕馭夢幻對白,成了觀眾雞皮疙瘩會不會掉滿地的關鍵。

很遺憾地,飾演陳飛的范植偉,不斷引用「小王子」一書的內容,說著虛幻縹緲的對白,其口條聽來仍嫌平板、沒有魅力。

閉上眼睛聽他的聲音,聽不出沈重的憂傷、也聽不出歡愉的喜悅。

理當是電影的鎮片角色,反而拖累兩個新人妹妹的清新演出,真是讓我意外啊!!

對白不夠生活化,向來是台灣電影的毛病,唉,難道我們除了厘俗有趣的「海角七號」式幹剿文外,沒有其他更風趣、更生活化的對白可用嗎???



「渺渺」入圍今年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飾演小璦的張榕容)和最佳插曲兩項獎。

嗯....,飾演小璦的張榕容表現討喜,可動可靜,但要以本片奪下女主角獎,應該很難吧;飾演渺渺的柯佳嬿,有出色的外型和氣質,演技仍嫌生澀,未來的星路,有待多多琢磨。

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演員,不是劇中三名主要演員,而是飾演愛到處抱人的二手唱片行老闆和陳飛的神祕愛人小貝。

首先,陳飛、渺渺尋找失落CD的二手唱片行,位在永康街上,以前去逛過幾次,看到電影將這個場景拍攝入鏡,有種莫名的親切感。

飾演老闆的這位仁兄,全片出場兩次,每次都有笑果,口條也自然,哈哈,我很喜歡。(抱一下嘛,因為你是我最後看到的人!!!嗯,看過電影的人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而陳飛的神祕愛人小貝(吳慷仁飾演),一直覺得他很眼熟,直到電影跑字幕,我才想起在哪看過他....嗯,現泡的最好!!!
我肯定首次執導劇情長片的程孝澤導演用心,肯定電影的技術面,多過於電影的內在。

可惜的是,「九降風」帶給我的欣喜與意外、或是「海角七號」的通俗魅力,皆未能在「渺渺」身上看到。

只能說,這部電影沒有對到我的頻率,沒能打動到我。

喜歡「盛夏光年」這樣氣質電影的朋友,倒是可以去戲院捧捧場吧。



後話:

當陳飛的祕密揭曉,他和小貝是同志愛人的結果出現時,我心裡不斷大喊:為什麼又是同志???為什麼?????(跪地)

為什麼我們的唯美商業愛情電影,幾乎都是同志電影啊???除了同志、除了鬼片、除了都會愛情,我們還能拍什麼???

台灣電影的困境,不光是大環境不好、資金不足,創作者常侷限在特定類型影片中,無力駕馭、突破類型電影的限制,也是問題之一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tsocks1975 的頭像
    hatsocks1975

    香功堂!!PIXNET

    hatsocks19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