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觀賞《追逐繁星的孩子》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會看到一部「純愛」電影,嗯,片中確實有愛與不捨,但影片真正關注的主題是「生與死」的探討。
《追逐繁星的孩子》敘述年輕女孩明日菜的父親過世多年,在醫院上班的母親因為工作繁忙,鮮少與女兒有互動。個性乖巧獨立的她,為不讓母親擔心,除將家裡打掃的一塵不染外、學校課業也總拿到好成績。
下課返家的她,一個人做菜、一個人用膳,偶爾,野貓咪咪會來陪著她吃頓飯,相互取暖。
空閒時間,明日菜喜歡跑去山上空地聽收音機,渡過悠閒時光;她在山上找到的廢棄防空洞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堂,擺滿了她的書籍或小珍藏品。
她告訴自己:「一個人也能過的很好。」
直到某日,明日菜遇見神祕少年瞬,撼動了她原有的生活步調,並在一連串巧合下,踏入一個神祕的地底國度......。
《追逐繁星的孩子》是我第一次觀賞新海誠導演的作品。
影片前半段其實不太能入戲,太過「正確」的配樂有時會干擾我的情緒,即是緊張的時候馬上響起急促樂章、傷心難過的時候馬上響起悠揚音符、出現廣闊大景的時後則送上磅礡曲調....,我老覺得音樂的情緒比故事本身還飽滿,配樂彷如在催促著我說:「嘿,該哭了喔、該笑了哦!」云云。
幸好,影片進入中段,劇情開始變地豐富且有趣了起來,我的思緒才逐漸集中,慢慢堆疊起我對作品的好感。
《追逐繁星的孩子》不管是畫風(甚至某些神話生物的設定)在在令我想起宮崎駿導演的《神隱少女》,兩片都是關於女主角意外踏上一段奇異旅程,並在旅途中獲得成長;不過,《追逐繁星的孩子》更像林書宇導演的《星空》。除了同樣以少女為主述角色,兩人也分享著近似的孤獨,同樣在旅行中學習與接受生與死與別離的課題;只是《追逐繁星的孩子》的故事架構較之《星空》又更為龐大,我們發現不只有年輕孩子不懂著如何排解寂寞、不識生死有命,大人們也常陷入對死亡的憎恨。到底面對死亡該有怎樣的態度?疑慮或抗拒?或嚎啕大哭?或故作堅強地告訴自己「死亡不過就是人生的必要階段罷了」?
導演用他的溫情告訴觀眾死亡並非最終歸宿,離去的人將以不同的方式存活在我們生活的時空,即是我們對他們的思念。(一如瞬用他的歌聲永遠活在明日菜心裡!)
於我,這等於是另一種奇妙的平行時空慨念,一邊的時空是我們接受了死亡;另一邊的時空,則透過思念與想像與我們所愛的人共同生活在某個美好國度。
《追逐繁星的孩子》影片最末,劇中的角色們學會(填補)他們各自的空洞與脆弱。有人學會放手、有人學會體諒、有人學會擁抱他人的善意....;還有,學會活著的當下最是珍貴。
撇開我個人不甚欣賞的配樂,《追逐繁星的孩子》仍是一部頗可觀的作品,尤其畫面背景的處理,美不勝收。
喜歡新海誠導演的朋友們,《追逐繁星的孩子》在11月17日(星期四) 15:30 新光影城尚有一場次,有興趣的影迷朋友們可別錯過了。
後話:
1.我非新海誠導演的迷,看完《追逐繁星的孩子》後,我依然不是他的迷。
不過新海誠導演的影迷好多也好熱情,映後座談爆滿、擔任日文翻譯的小姐不識某些動漫作品時,現場一堆觀眾會幫忙提點、坐在我前面和旁邊的觀眾,都有準備導演作品集等著給導演簽名、開放觀眾發問時,影迷們一聽說導演會送上《追逐繁星的孩子》的海報和導演前作《雲之彼端》的小底片,現場馬上響起好大一陣歡呼聲,提問也超踴躍......。
2.映後座談,有人詢問導演被稱為宮崎駿接班人有何看法?導演說他其實覺得頗困擾,因為他覺得宮崎駿導演是天才,他實在比不上。他說,等到有天他真心覺得自己拍出一部可以跟宮崎駿導演媲美的作品,他才會對這樣的讚美感到榮幸與開心吧。
我喜歡導演的回答,感覺就是一個極為真誠又懂自律與上進的創作者啊。
留言列表